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008-01-16甘来群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戏曲解决问题读书

甘来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抓重点学

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不讲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

2.给时间学

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

3.放权利学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1.相信学生成功合作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才更有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2.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社戏》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允许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环境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来谈乡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时,让学生自由合作,可用朗读书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直接展示文字材料的方式,更可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演示。

3.提供学生快乐合作的环境

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分五个小组进行戏曲知识问答。活动前让学生分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等),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上网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实现资源共享,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逐渐地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而且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盲目的探究方式。教师正确地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探究的进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可运用一些手段。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暂时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经过种种努力还是无法解决时,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猜你喜欢

戏曲解决问题读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