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平等氛围 构建和谐课堂

2008-01-16田建娣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战争新课程同学

田建娣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要求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学成了一种模仿性的活动,没有丝毫的创造。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不相符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教师要成为新理念的实践者

课堂行为之所以难以得到改变,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彻底改变。在升学、考核、社会舆论等多重压力下,教师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教学的着眼点仍是紧紧围绕考试,被成绩束缚了手脚。因此,尽管许多教师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但在课堂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自己预设的答案,新的教学方法徒有形式,尽管课堂看起来很热闹,最终学生还是“九九归一跟我走”,跟着老师的结论走,学生很少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因此,课堂要变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而且要以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行为表现,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去体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而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实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例如在讲文字的重要性时,教师不用喋喋不休地讲述,可以通过设计“传话”这一游戏,教师给第一位同学说一句话,一个一个交头接耳地传下去,结果一句话传到最后一个同学时,同学们发现与第一个同学所说的已大相径庭。通过这一简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文字的重要性,何时在“玩中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信服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活而不乱”,我认为必须要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要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首先就必须要有一颗爱生之心。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教师真心诚意的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学生就能借助情感的触动和催化,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要求,而且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教师的威信也就由此树立起来了。当然,这里所说的“爱生”是指关心、爱护学生,而不是溺爱学生,而且这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如果过分的宠爱学生,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也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可能还会引起另一部分人对教师的反感。

其次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难度不高,但要求知识面拓展。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具备相关的丰富的知识,从而避免照本宣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随之就会失去魅力,课堂就会变得一团糟。

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机会,努力工作,让学生对教师的德、才诸方面有一个肯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随着教师工作的渐见成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愈来愈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随心所欲,能围绕主题探究讨论,从而少一些呵斥,多一些赞扬,使课堂更显和谐。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

有一位深圳的特级教师曾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我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倾听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倾听,二是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也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意见或疑问,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赶进度,对学生的意见不屑一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参与的兴趣。相反,仔细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巧妙地激起学生的疑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进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实现求学目标。

曾经在一节社会课上,我照例讲解练习,其中,在讲到“在屈辱的岁月中,西方列强对我国发动了哪几次侵略战争”时,我不假思索地把中考考纲中的三次战争: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报了出来。这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坐着轻声说,至于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我走下去俯身问他:“你在说什么?”他大声地告诉我:“日本是属于东方国家,不是西方国家。”我从未细想这个问题,经他一提醒,我发现这里涉及许多知识点,何不抛砖引玉,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给了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怎么认为的?”有的同学说,问题提得有道理。有的同学说,一般是这样认为的,日本是属于西方列强的。碰到了意见难以一致,且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时候,我就微笑着说:“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大家讨论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到底是不是西方列强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说说你的理由。”整个课堂沸腾了,许多同学都想到了初一社会中讲到的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查找地图以后,认为日本应该是东半球的国家,而不是西方国家。我适时地提醒了一句:“东西方的划分标准是否只有一个?”许多同学又翻课本又查资料,突然,有同学想到了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讲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也叫东西方对峙。我听到以后,又问了一句:“那么,东方指的是谁?西方又指谁?日本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时:许多同学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从政治上来划分的。有的同学马上说:“那么,抗日战争也是的。”我又问同学:“抗日战争是不是西方列强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同学说,不是。我请他站起来说说理由。他说:“抗日战争是站在我们中国的立场上来说,对日本来说,应该是侵华战争。”我又问:“中日甲午战争是不是侵华战争?”学生说是的,我又问:“如何把这两次战争区分开来呢?”有同学马上想起来,说:“后一次战争可以说是1937——1945年的侵华战争。”

由于学生多处于热烈讨论、积极参与的状态,把自己的疑点都提了出来,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搞清楚了东西半球的划分、日本是否属于西方列强、两大阵营对峙指什么及两次侵华战争如何把它区分开来等几个知识点,比看课本,听教师讲了以后,都要清晰。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实现互动,在倾听中实现民主、平等。

猜你喜欢

战争新课程同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他们的战争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战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