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课预习方法之“十字真言”

2008-01-16蔡光应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本课政治课教材

蔡光应

一、预习的必要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预习这个比较充裕、自主的时间内,才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渐联系起来,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是从人的生理极限来说,一个人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15分钟左右。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在45分钟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何况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有的放矢呢?预习无疑是必然选择。三是学生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明为预习,实谓自学。只不过我们大多时候将较浅层次的自学称为预习罢了。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的科学的预习训练,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预习程度决定着他(她)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正因如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新课改先锋的洋思、杜郎口,还是被誉为传统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无不高度重视预习,在时间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因此,先学后教,不应当成为一句口号,而应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者都必须践行的教育准则!

二、政治课预习的目标

作为人文学科的政治,因其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强烈的生活性、通俗易懂的文字性,更有利于学生开展预习。正因如此,政治课的预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政治课的预习一般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基本找全、找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弄清大部分基本概念,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基本原理则力争大部分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二是弄清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惑,做上相应的记号,以备听课之用。一般来说,学生经过全面、深入的预习之后所剩下的难点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三是联系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新旧知识在新的高度上初步完成整合。

三、政治课的预习方法

但要达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若非经过科学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育实践,提出预习的几点基本做法与技巧,以资同行交流与借鉴。因预习中要用到十个关键词,故简言之为“十字真言”。

一曰读:第一遍略读,读标题(课题、框题、目题),了解本课所学知识的大致内容及结构。第二遍精读,读正文,逐词逐句逐段分析,以至理解全文。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通过对标题的浏览和全文的略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框的学习内容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教材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为理论和实际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二曰找:找中心段、中心句、关键词,抓住知识要点。一般来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一般是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偶尔也有没有中心句的情况,这需要学习者自己概括)。一个段落中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关键词一般为性质、特点等限定词。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一目为例,第一目的中心段即是第一段,而每一段的第一句即中心句,每一句中的最后几个修饰词即关键词。了解了这些,则大致知道第一目实际上是在介绍文化对人都有哪些影响,知识之间的线索一目了然。

三曰咬:咬文嚼字,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力,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理解、质疑,弄清文字背后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一遍,以求深入地、真正地理解。实际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所有思考都是基于对教材上每一个字词的把握与分析。但实际上,众多的文字信息,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因此,对文字信息的检索能力与敏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如“特点”“一般”“有形”“强制”,如果学生对此敏感,则能一下子找出来,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甚至不用往下看,就能掌握这一知识点。在做到以上要求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话将上面的知识点复述一遍,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则说明我们对以上知识是实质上而非表面上掌握了。

四曰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要敢于质疑书上的说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有没有道理,如果感到有疑问就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或做上记号。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三目为例,在这一目第二段中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只要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文化知识,而是这三观?

五曰理:理清标题与下文之间、段落之间、段落与句子之间、旬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则知识将以混沌方式存在,既不易消化,又不易记忆,前后极易混淆。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第二段中又提到“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显然前后两处地方相互响应,讲了文化影响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六曰联:善于分析、比较、联想,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活学活用。如果知识不与生活相联系,则永远是僵硬的、呆板的、无用的。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则知识会变得灵活、实用起来。在讲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内容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另外,教材在讲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时,讲到了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在做题过程中,如何区别这二者?这需要比较分析。

七曰记:古代文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人的第一能力就是笔记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在书上做笔记,将自己的理解、疑问写在或标在书上。笔记忌单一、简单(只有直线),要善于用文字、数字及不同的符号(如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直线,或△号、○号、※号、←号、?号等等)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写在或标在书上。一定意义上,从笔记的多少及复杂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及学习效果。书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关键词如果经过上面所说的缜密思考,就必然会留下大量的批注、符号、数字等等,虽然书读厚了,但脑中有用东西也就多了。

八曰总:善于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总结,如画知识树、知识结构图等等。在画知识树进行知识总结时,可以以教材的标题为纲(树枝树叶),并在知识树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加工与总结。以《感受文化影响》为例,学生预习完成之后,应该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完成预习之后可以尝试画一个知识结构图。下面笔者就本课画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

九曰练: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并就预习中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决。预习是否达到目标,最终要通过练习来检测,同时预习的效果也需要用练习来强化。例如,《感受文化影响》这一框是否真的预习好了,就看基础练习效果如何,运用如何,从中也能发现自己哪些知识基本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或理解。

十曰查: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搜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如果要系统地学习某些知识,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囿于篇幅、范围等原因,每一课的文字都是相当简练的,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狭窄,而且所使用的例子也相当有限,甚至落后于时代。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展开适当的研究,不仅能拓宽相关的知识面,而且能大大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教材”和“大概念”理念的具体做法。如果在范围和数量上加以适当控制,则必然会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学生能做相关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研究性学习。如能达此程度,则教材上的内容,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基本会了!

郭沫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虽然上面所述的预习方法并没有总结概括完全,但学生若能通过以上方法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其自学能力必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会得到极大尊重,学习效果的提高必然是显著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不仅是新课改条件下主体性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终身学习时代的热烈期盼。

猜你喜欢

本课政治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