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遐思

2008-01-16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维克多贾平凹中学语文

马 杰

作为文字性科目,语文确实有其独特别致的一面,它不同于数理化这些讲究逻辑演绎、归纳推理的科目(这些皆归于理性的门类,科学性甚强),语文当然也是科学的范畴之一,然而在它自身旋转的轨迹中,情感是占了较大比重的。以语言文字作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媒介,语文脱离不了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至少,作为交际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摆脱不了文字所构建的游戏方阵的。正因为如此,语言的巧妙变化与组合,才决定了文字性科目尤其是语文的审美特性。

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就是向学生推荐文章并引导他们进行鉴赏的活动,就是审美的活动。以往我们总是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迷蒙了懵懂的学生和懵懂的自己,而多年以来,我们都共同固守一片苍白而僵化的天空,做些不切实际的梦。

这,就是美的误区。

无疑地,还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素质教育唤起了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尤其是新课标的实施如一剂猛药冲破了人们狭隘固执的思维定式,割裂了传统与保守的赘瘤,让人们迷乱混沌的视线在经过盲目冲撞之后同皈正途。中学语文教学被精准地定格在审美的坐标上,这是文化上的一次新变革。的确,语文应该是一门美学,是一门破译美、阐释美、创造美的学科,学语文就要以审美的姿态去对待它,观念更新了,才能启动美的意识形态的发展。

可以说,语文就是“文章学”,“作品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是数量菲薄、或长或短、风格不同、体裁各异的各类文章,是美的集中体现。每篇文章都展现其卓尔不凡的美:散文浪漫隽永、清丽脱俗;小说雄浑激荡、宏博壮丽;诗歌高缈深邃、意境悠长;论文精辟透彻、驳斥分明;杂文含蓄蕴藉、幽默诙谐、针针见血…一诸多绝妙好文,若不去用心体味与感受,不善于倾情阅读与捕捉,又怎能有智虑深远的感悟,又怎能有缠绵悱恻的思绪,又怎能有美的遐想、美的愉悦呢?

我们总喜欢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徜徉,用近视迷离的双眸在四角的方城中追寻,虽然总有那么一丝美的灵光闪过眼前,但总不能抚慰那颗充满渴求的、怅惘的心;毕竟,视野过于狭窄,抑制了人们对美的求索;其实,美并不神秘,就在墙外,推倒墙,外面总是那么明朗可人。

美生于万物。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就深刻地领悟了这一宗旨,并在他的著作中加以表现。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绝美和奇丑的人物,两相对比,突出了“美”的形态:吉卜赛女郎爱丝梅哈尔达美艳如花,敲钟人加西莫多却有一颗纯洁善良之心,他以莽撞的行动呵护弱小贞洁的爱丝梅哈尔达,最后悲壮地死去,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这正是人性美的体现。想一想,如果我们不从作品的深层去挖掘其内涵,又怎能不踉跄长呼:美在何方?维克多·雨果先生正是从平凡中找到了特别,找到了美啊!

当今文坛圣手贾平凹先生在《丑石》一文中也曾提到:丑也是美,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虽有禅意玄妙之味,但正因为有了对美的彻悟,贾平凹先生才会有如此精辟的论述啊!

美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掀起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精致的文章,那就是美,那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意蕴美、意象美,那是一道道可人的风景线啊,不是么?当我们为文中回肠荡气的故事击节叫好时,那就是美;当我们为主人公的悲情磨砺、生死相依而潸然泪下时,那就是美;当我们为悬念的迭生、伏笔的惊澜而云想天外、回味悠长时,那也是美;从文中我们还能看到语言的美、文思的美、意蕴的美、布局的美……当你全身心地与文章与作品真情融入,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大同之时,美就真正地融入了你的心,你也成为美的了。

美在何方?美在你的眼中,在你活络的思绪中,在你蓬勃的心里,在你每一根躁动的血管里……

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是清纯靓丽的,她只是娇羞于你浑浊的眼眸,要想求得“美色”归,就看你是否用心去叩启,去追索。毕竟,“书中百媚生,文里乾坤长”嘛!

猜你喜欢

维克多贾平凹中学语文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西安这座城
月迹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