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08-01-16梁香金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语文

梁香金

[摘要]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逐渐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本文从朗读、想像和写作训练这三方面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有学者以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语文:“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明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它形象地说明语文与情感、思想、生活、生命、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综合体。中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的美,而且还凝聚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里。语文教学的美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愉悦感,更需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在美的熏陶中,学生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教师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我们懂得,一篇文章不论喜怒哀乐,其中都有对人生的无尽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深化、升华,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从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这当然包含了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朗读之妙,妙不可言。”朗读,体会文章的构思之妙、意蕴之深,音韵之美、文字之精,风格之奇、手法之新。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视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好的教学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教学朗读,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教学朗读,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老师要善用形象感染学生。

吟诵《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从低吟,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我有一个梦想》用激烈、高昂的语调读出黑人追求自由的心声,感受那黑人内心的愤怒;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马丁·路德·金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这样,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美化。

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扑入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它的色彩美,更能体会到它的“壮美”。

其次,从想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成为“灵肉一致的人”。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借此触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想像重塑作品中的情境,然后设身处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这种情境中。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相似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如在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一开始就采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方法,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阅读课文,逐项解答,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然后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然》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人情”的最好切入口,再加上教师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他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他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此时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生活艰难”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其程度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像,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然后教师又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

拨,增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最后在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分析“有话——无话——有话——无话”的“一咏三叹”的结构形式,使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和斥责,对刘和珍及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情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讲授互动使学生融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当然,很多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都不是活生生的直观形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借助情感的推动力,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学《荆轲刺秦王》可这样开头:“一位美学家谈到悲剧给人的美感时说,我读《史记》每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就感到一种战栗,产生一种崇高的悲壮美感。是啊,请同学们想一想那壮别的情景吧——易水河畔,风凄水寒,一片白衣白帽,何其庄严肃穆!此刻,悲歌四起,筑声低回,壮士赴死,一去不回。易水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易水悲歌成为文学史上的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荆轲刺秦王》中的一个精彩场面。”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像,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再次,从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环还在于帮助中学生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步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晖……不都具有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尔华兹)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审美能力自然而然有所提高。

总之,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浓烈到极致时的产品,是作者情感的一种物化,是作者感情生命的另一种转换。语文教师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领略到作品里的丰满的形象性的时候,都会感染到作品里的浓烈的情感因素。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情感体会并不会也不能到此为止。他会将书中感染到的情感,同自己有生以来的生活体验、经验积累结合起来,产生出自己所独具的情感体会,再经过一番取舍剪裁,留下健康的、有意义的,同时又能感染学生的感情因素,通过课堂的形式,将这份独具的情感因素转而感染给自己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必要的课堂艺术性,能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将这份情感因素洒向每一个学生,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美的趣味性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当然,审美感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