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语义状元的得力助手

2008-01-16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直觉语言文字语感

钟 敏

“今年高考,我获得了佛山市语文单科第一名。很多人问我是靠什么取得好成绩的。我想,这首先离不开学校老师的辛勤培养和家庭的支持。就我个人方面而言,我觉得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语感,有着良好的语感做助手,学习起语文来就很轻松,甚至有一种迎刃而解的感觉。那语感从何而来呢?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良好语感的形成也要靠平时的磨炼和积累。”这是佛山市语文单科状元柳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其实,不管是语文成绩好的同学,还是富有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谈到语文的学习时都不乏提到“语感”这个词的。那究竟什么是语感,良好的语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语感的性质

什么是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修养较好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中心主旨)趋向。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所以说有了良好的语文语感,就能使你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迅速提高。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感

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文语感呢?还是语文状元的那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良好语感的形成要靠平时的磨炼和积累。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朗读。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形象再现。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形象再现即阅读时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像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也就是说,想像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咏有机地结合起来。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3.联系生活。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

4.理法分析。语感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如果说,当一个人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语感能力时,它可以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要逐步推理验证,迅速地“猜度”语言文字的意蕴。不管语感的发生如何迅速,一听到、一眼看到就能获得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尽管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被浓缩于一瞬间,然而,在语感的训练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种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运用心智对语言文字作理法分析。语感不仅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把握文章的形式。如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使学生有了理法基础,能对语言技巧和文章理法作出分析,以准确地把握分寸感。理法分析一般可以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这种方法,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人一接触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语感能力,只是部分地而非全部地来自于阅读实践,还可来自于写作实践。因此,把“吸收—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听说结合,或读写结合,或多项交叉结合,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模式。

5.直觉思维。语感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性感知或日直觉思维。它是指不经过分析程序的、直接得出的某种判断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形成一定水平的语感能力时,他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必然会表现为迅速、敏锐地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时不仅能快速地抓住文字所表述的真实信息(知、情、意),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语感是人们通往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语言能力,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如鱼得水,正如我们的语文状元所说的那样,有语感做你学习语文的助手,你将会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猜你喜欢

直觉语言文字语感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