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阅读增效的几点做法

2008-01-14巫小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背诵质疑比较

【摘要】时下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心浮气躁,阅读量远远不够自不必说,阅读低效现象更堪忧。笔者在阅读增效方面作了如下探索:一、读书加强背诵;二、读书善于质疑;三、读书经常比较;四、读书灵活应用。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学生阅读低效现象会大有改观。

【关键词】阅读 背诵 质疑 比较 应用

放眼当今校园,学生起早摸黑为成绩,奋笔疾书做练习,潜下心阅读的不多了。即使阅读,除了课本,也多数只会读报纸杂志等一些快餐文化,所以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阅读低效的现象。所以我在阅读增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读书加强背诵

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背书犹如牛吃草,先是有选择地把鲜嫩的草吃到肚里,然后在闲暇时咀嚼回味,消化吸收,反刍阅读。

在明白背诵意义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背诵的计划。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甚至是三年要背诵多少内容,在数量上有个明确的计划。

2.明确背诵的内容。首先是课本中明确规定要背诵的部分;其次是课本以外的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或具有较强思想内容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名家名作。

3.严格背诵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背熟背会,逐一落实;要天天坚持,养成习惯;在老师检查之前,先自查。

4.讲究背诵的方法。将背诵与朗读结合起来;将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背诵与遗忘规律结合起来;将背诵与应用结合起来。

5.丰富背诵的形式。背诵可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但当有了积累之后,就有兴趣了。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来增强“背诵”的效果。比如开展背书竞赛、评比、交流背书的体会、互相检查、背诵表演等形式。

背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积累,是实现其它阅读目标的前提。当我们把背诵内容都装入头脑中,使其言若出于己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己之心,这样,积累才能落到实处。

二、读书善于质疑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汉代王充也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两人都很好地诠释了“问”与“学”之间的关系。“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深化。有学有问,才有学问。问,可以问人,也可以问文本。这里主要谈向文本发问,即阅读中的质疑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好恶兴趣来读,只关注曲折的故事情节,读书太偏太浅,不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多方面的探索。不会发问,缺乏质疑习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包办过多是原因之一。即使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常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找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阅读时的依赖心理,渐生惰性。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文本,发掘文本,质疑文本。

比如,在读《管仲列传》时,应首先发问:曾是齐桓公死敌的管仲为什么能官至相位呢?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在读《药》这课时,应提出质疑:“为什么不以‘人血馒头为题?”当反复阅读,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了“药”的深刻含义时,你才恍然大悟。在读《白杨礼赞》一文时应该这样提出疑问:题目为“白杨礼赞”,为什么作者在开头花费大量笔墨写黄土高原?写白杨树不平凡,为什么又要写抗日军民、北方人民?只有当你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之后才会拍案叫绝。

笛卡尔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这里化用一下:愈阅读,愈产生更多的疑问。反过来:疑问愈多,阅读的收获就愈大。

三、读书经常比较

记得初中,老师在教鲁迅小说《孔乙己》时曾抓住孔乙己两次买酒付钱时的动作,先是“排”后是“摸”,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旧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悲惨境遇。通过比较,增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直到现在印像依然深刻。这说明对照比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然而又有多少学生能主动去比较阅读呢?究其原因,或许是不善探究的怠惰心理,或许是没有比较阅读的习惯。结果阅读流于表面,认识片面而不深刻,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读书要读活读深,就要培养对照比较的阅读习惯。比较,可以知不同;比较,可以见优劣。

在阅读教学时,我也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比如读到王维的《渭川田家》时,让我自然想到孟浩然的田园诗《过故人庄》,二诗同写乡村生活,但诗人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却并不相同。我让学生细心阅读,比较探究。

结果发现:《渭》诗中诗人在看到农村傍晚农人们收工回家时其乐融融的情景时,徒有“羡”、“怅”,表明诗人自己并没有直接加入这个欢乐的人群中去,而是置身于外,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故不可能真正了解并写出他们思想深层的欢乐与痛苦。而《过》诗中则写诗人应邀过访故友的情景,淡淡写来,如话家常,一“话”一“来”,把自己摆进所描写的画面里,将浓烈的感情渗透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真切自然。

接着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王维一直在朝廷做官,他住在别墅,优游山水,并不是真的要做隐士,而是为了逃避严峻的现实斗争,他虽长期山居,但从未参加劳动。他只是农村生活的一个旁观者,所以其田园诗的感情就难免浮浅和隔膜。而孟浩然一生求仕不成,长期生活在田园,亲自参加劳动,自然他的田园诗感情真实而深沉。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在反映现实的方面,王维的田园诗不及孟浩然的深刻。

四、读书灵活应用

有一些学生,读过的书并不少,但语文成绩仍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除了阅读中生吞活剥,没有消化这个因素外,还有就是缺乏应用。读书的目的,全在应用。不为用,何必读书;不善用,读书何益。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美国政治家华盛顿也说:“读书不能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两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应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我曾经参加中考作文的阅卷,不可思议的是发现考生作文中竟然有近四成选取的事例为爱迪生、牛顿、法拉第等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另外还有一些是脱离生活的所谓想象作文。试想,我们从小到大阅读过的文章、认识的人物、懂得的道理不可谓不多,但笔下为什么那么枯涩贫乏呢?其原因就是只读不用。应用是高层次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多用善用,熟能生巧。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按照“阅读-消化-迁移-应用”步骤,将阅读获取的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中去。如读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后学生的应用情况如下:

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烛之武,一介平民,特别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国君的赏识,然而在郑庄公请求他出山时,二话没说,临危受命,勇退秦师。是什么驱使他义无反顾,冒生命危险前往敌营?是他的爱国情怀,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可用于“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话题)

烛之武勇退秦师是英雄,管仲相齐称霸诸侯是俊才,固然值得称颂,令人景仰,但是如果没有佚之狐、鲍叔牙的相知举荐,他们会有后来的盖世功名吗?古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话不假。这些“伯乐”也是人才,是人才中的人才;他们也是英雄,是成就英雄的英雄。(可用于“知人”、“举荐”、“人才”、“英雄”等话题)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作文中的材料丰富了,材料的应用也更切题了。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也爱读书了,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写作应用的源泉。

阅读增效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是只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背书、读书善问、读书比较和读书应用的阅读习惯,相信目前中学生阅读低效的现象一定会得到大大改观。

★作者简介:巫小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背诵质疑比较
朗读与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背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