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诗歌教学的导入方法

2008-01-07张伟华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云间刘禹锡谜语

张伟华

一篇课文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导入得好,可以收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用如下方法导入课文。

一、介绍背景导入法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写在唐宋时期,历史比较久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可以对诗人写诗的背景作简要的介绍。如讲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可先作以下简单介绍: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

二、解释题意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解诗题,知诗意”的教法已广泛采用。如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首先从解释题意入手,使学生意识到“夜雨”点明时间,说明诗人是在下雨的晚上写下了这首诗。“寄北”寄给北方,“北方”代指诗人身在北方的妻子。那么这首诗是诗人在下雨的夜晚身在异乡写给妻子的信,要表达的肯定是一种思念之情,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都紧扣标题。

三、图画导入法

苏轼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时,可以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加直观感。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课,首先可绘出在蒙蒙细雨中的一间客舍,在客舍旁新绿的柳树下,两个即将离别的人在饮酒饯行,酿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再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课时,可先绘出两幅图:一片茫茫大漠中耸立着一处独起的孤烟;在黄河之际,一轮圆圆的落日即将隐入水底。这两幅图,将大漠之景尽收眼底,又将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四、音乐导入法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和歌是密切相连的,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音乐或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创造出一种与诗的内容和感情相一致的气氛,使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可以先播放《朋友》这首歌。

五、谜语导入法

谜语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少年儿童很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两条谜语,学生会跃跃欲试。我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先让同学猜一个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学生很快猜出这是“雪花”,教师便接着说,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诗人,他描写雪花却用了一个很生动、很新颖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送别自己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六、复习旧课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可以巩固已知,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架设桥梁,这里关键是选好联系点。如教初二语文第四册的《题破禅寺后禅院》时,教师先问学生“题”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会回答出是“写”的意思,因为小学时就学过《题西林壁》《题临安邸》等。

七、谈话式导入法

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故事或一段史实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使他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大家熟悉的历史史实或历史典故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如讲夏完淳的《别云间》一诗,教师可先介绍夏完淳:他是明代诗人,抗清将领,是现在的上海松江人。清朝顺治二年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烽起,夏完淳随父起兵抗清,一直坚持了整整两年。到了顺治四年,夏完淳在故乡被捕,随后,被押往南京,清政府用高官厚禄来诱降,都遭到拒绝,最后英勇就义。他在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其故乡)留下了一首诗,诗中流露出他对家乡无限的依恋和誓死不屈的决心。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别云间》。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出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即可说:有一位抗元将士,他把自己的一生乃至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民族,一直到临死前他还在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猜你喜欢

云间刘禹锡谜语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赏牡丹
我写的诗
《刘禹锡 陋室铭》
05云间
刘禹锡与《陋室铭》
云间公子落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