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8-01-07张俊环
张俊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智能的发展,不仅需要其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还需要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促进。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起着举是轻重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
大量资料揭示,无论是智力测验、解答问题,还是学业成绩、事业成就,从简单到复杂的各个智力水平中都反映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其中,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是智力的发动机;它可以影响对信息的选择,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在认知过程中起协调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起相反的作用。布卢姆说:“从认知这一角度来看,学生可以被当作一架分析的机器,一架解答问题的‘计算机。反之,从情感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亦主要强调通过培养积极的情感来推动认知学习,促进智力发展。情感教育正是通过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发挥作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促进智力发展的直接通道。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它还是一个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带动起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人类文明。
二、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而且也是情感的存在,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把人的认知发展与整体人格的完善统一起来,其中,把情感教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格的事业,如果仅仅是为了灌注知识、练习技能,而不将理想教育贯穿其中,则是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育人。而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未来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基础,更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情感居于基础地位。情感教育不仅能通过发展人的情感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也能通过其他要素的促进作用而有助于健全人格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颐养人的心灵和性情,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或地区母语课程纲要明确规定母语教育在培养国语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塑造健康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也以其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重视而突破了语文应试教育的理念误区,极大地提升了母语教育的境界和品位。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当成是对学生人格的一次塑造和完善,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
三、情感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现象世界是一切物质存在,是有形的、有限的、有名的;实体世界则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可名状的,即是一种精神实体。他认为,人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物质利益而生活,还应该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观念的终极目标。而人性、情感发展得越丰富,人的精神空间就越广阔。所以,教育应该立足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然而,近年来各国的教育却只注重开发认知而忽视情感培养,使得学生厌学、逃学、自杀、搞校内暴力等,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对身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们自身与这个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提供了基本的精神资源,影响着人们早期人生的精神品质。文学家巴金先生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打下“精神的底子”。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为未来做准备,还是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材料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构筑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