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存教育作为达成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切入点
2007-12-29孙瑞龙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也是体育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已¾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热点。但对于社会领域目标的达成,广大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该用什么教学内容来实现,而且难以观察和检测。那么,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如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观点与同行商榷:
一、学校体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存教育
研究表明,我国的青少年每年约有1.6万多名非正常死亡,而其中80%以上可能通过预防措施和急救技能得到避免。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与国外的青少年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一次中日两国少年参加的暑期夏令营野外训练途中,中国少年表现出来的怕吃苦,意志薄弱,生存能力差与日本少年个个精打细算,意志顽强,坚持到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本文认为,学校体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存教育,从自身的功能出发,制定出能够预防生存问题出现、促进学生生存能力提高的社会适应目标。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设想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设想,以生存教育为突破口,探讨学校体育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
在选择具体的生存教育内容时,要注意:1)生存教育的内容也应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其与常态下的体育教学一致;2)尽管生存教育不能实现所有的社会适应目标,但应发挥其最大功能,兼顾其他领域目标。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了小学阶段“生存教育”的教学内容:(见表1)
三、“生存教育”的内容安排要为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服务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把扩展的社会适应目标具体分配到各水平段,然后依据目标统领教学的思路,把“生存教育”的具体内容分配到其中,具体情况见(表2)。使广大体育教师明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达成社会适应目标,达成哪些社会适应目标。
四、“生存教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实施
有了与社会适应目标相对应的具体内容,下一步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实现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具体操作如下:
1.把生存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
生存教育有助于五个领域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在初期制定教学方案时把生存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时避免将其仅仅定位于社会适应领域,应与其它领域目标进行交并使用。
2.强调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发展面对困难的适应能力。
在面对陌生环境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急中生智”,冷静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另一种是表现出“害怕、退缩”,面对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生存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沉着冷静地面对困难,改善困境。
3.把生存技能的传授融入到体育技能的教学中
学校体育有必要将生存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技能来交给学生生存技能,解决学生吃苦精神欠缺、自立能力差,缺乏防范意识、自卫、自救能力等问题。例如,通过对体育活动中¾常出现的运动损伤的处理使学生掌握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面临危难时的决策能力等。
4.寓生存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学生的社会实践和野外体验活动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如果没有实践活动的体验和锻炼,生存教育就无法发挥其提高学生应对问题能力的功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课堂中更多的创设有关情境,如开展生存模拟训练,让学生体验自救等。另外,强调社会实践和野外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实践中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使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义不容辞,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存教育”首先在家庭。现在的孩子大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相比之下,国外的家庭教育则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例如日本。中日两国青少年夏令营中两国青少年表现的对比足以说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共同作用,确保生存教育的顺利实施。
本文针对学校体育实施生存教育提出的相关论点和实施思路仅是一种初浅的设想,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江苏省丹徒区实验小学212125)
[吴博士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社会适应这一领域目标,具有创新意义,但是还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体系来促进目标的达成。文章以自身的实践提出生存教育的构想,就是对这种实践体系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样的尝试是我们应该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