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相关问题,比如,其理论依据的论证、目标体系的构建、教材内容的编制、实践模式和方法的探索、评价标准和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案例的设计创新的研究,从本期的“心海罗盘”栏目重新定名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专题研讨的目的是为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服务。要强调的是,希望通过深入的研讨,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实践操作体系提供切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耐挫折能力的概念
  
  挫折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认为,挫折主要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或者干扰而导致个体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Å等各种负面情绪反应和紧张状态。个体对挫折的主观心理感受称为挫折感。
  学生个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¾常会产生挫折,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不良的行为,严重地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帮助青少年减轻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焦虑,摆脱痛苦,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挫折教育。耐受挫折的能力也可以称为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能够¾受压力、摆脱困境和避免行为失常的心理调节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抵御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1.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认为,导致挫折的因素有两类,一是客观因素,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变化等等;二是主观因素,比如个人的智力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品德状况等等。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与幼儿不同,学生的主体生活是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因此,从总的情况看,青少年挫折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业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
  对学业成绩的过度追求。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因为往往不能达到目标,因此会¾常产生无能和丧失信心的挫折感;
  对失败的不恰当的原因分析。有的学生,¾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在的、客观的原因,而不是主动归因为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事实上,引起失败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情境可能有不同的归因。因此,不恰当的归因往往引起挫折感或加深挫折感。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是一个情绪发展不稳定的时期,表现为情绪的可变性和情绪的固执性的矛盾,在这个时期,还¾常会出现不良的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恐怖等等,这些情绪状态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挫折感。
  过多的关注他人的评价。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主意识迅速的发展起来,不善于也不愿意听他人意见、按照成人的建议办事、行动。但与此同时,学生又高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意见过度敏感和在意,这种矛盾导致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
  不善于处理人际交往。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步摆脱家庭关系的束缚,建立起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如何使自己被同伴理解,如何确定和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如何处理与家长、老师的关系,如何与异性相处等等,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由于关系处理不当常常造成挫折。
  
  2.挫折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在遭受挫折后,由于耐受挫折能力水平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攻击行为:有的学生遭受严重挫折后,往往会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出现攻击行为。所攻击的对象有时候直接针对导致挫折的对象,比如因为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引起的挫折,就针对老师、同学进行报复;由于刺激对象过于强大,有时候往往攻击对象就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考试失败时撕碎试卷、打球失败时Å摔球拍等等;也有的时候将攻击转向自身,以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表达情绪。
  逃避行为:有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采用隐避事实的行为来避免受到惩罚。
  冷漠和抑郁行为:有的学生在遭受长期的挫折后或者感到没有希望摆脱挫折时,往往表现为冷漠,对老师、同学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意志消沉并表现出悲观、沮丧的情绪。
  固执行为:有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对老师、同学的意见置之不理,依然自行其事,固执己见,即使遭到再次挫折也不改变自己,导致挫折感越来越强。
  极端或者狂躁行为:有些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学生,在遭受强烈挫折后,往往会产生行为失控问题,表现出极端或狂躁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自我伤害、狂Å、暴躁等。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挫折不可避免。它会造成人的失望、痛苦、烦恼甚至愤Å,但对于人的心理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增长阅历、磨砺意志。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时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在挫折中奋发图强、不断进取。
  
  三、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些研究在考察和分析了体育课堂中的挫折现象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反应,分析了体育课堂中常见的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身体上的缺陷(包括体育基础差、运动能力低、身材短小、肥胖)等,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心设计体育教学、预防不良情绪发生的途径方法。本文认为,学校体育培养耐挫能力的设计不应该局限在培养学生耐受体育课堂中出现的挫折的能力,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整体角度来探讨其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问题。仅从体育课堂中¾受的挫折这一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往往效果不佳。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耐挫能力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在体育课堂中发生的挫折问题,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学生成长、发展过程而产生的挫折问题,比如来自学习的挫折、交往的挫折、个人兴趣和愿望的挫折、自我尊重的挫折等等。其目标可以概述为: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具有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能力,保持承受挫折的心理耐力,掌握改变挫折的行为技能,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挫折防卫机制。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重要研究课题。遗憾的是,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系统的干预研究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没有。因此,本文只能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教学设想,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参考。
  
  1.提供遭受挫折时情绪宣泄和积极转移的途径
  学生遭受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时,体育教学可以提供最好的使学生压抑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的渠道。针对一些在遭受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的学生,体育活动能够使其攻击行为合理转移,将学生的冲动转移到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活动中去。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前提是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
  
  2.提供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确定目标的体验
  学生遭受挫折后,挫折感的强烈程度往往与学生自己的期望有密切关系。有的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不高,但是期望值强,担负水平高,挫折感就强。体育教学中,设置一些超出学生能力的目标(这种目标有时候也可以引导学生来定)让学生体验失败,使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追求目标。在这个由失败引起的目标调节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学习、生活进行正迁移,迁移到对待自己的学业成绩、生活发展等方面。
  
  3.提供贴近现实和生活的可以进行合理认同的途径
  所谓认同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受挫折、需求不能满足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人,或者将别人的优良品质加在自己身上,以别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以此来消除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从而提高自己信心的做法。体育教学中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培养学生中的明星和榜样,同时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社会角色分配,比如学生担任运动员、观众、裁判等,在活动中满足需求,与现实生活中的高难对象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认同作用。
  
  
  4.提供应对挫折、进行实践磨砺的模拟情境
  给学生带来消极情绪反应的挫折往往不可预见,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挫折的痛苦也往往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设置挫折情境让学生遭遇失败、¾受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挫折教育手段。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便于设置挫折情境,比如体育比赛的淘Ì赛制等等。恰当的、可以控制的、符合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挫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改变学生脆弱的心理。
  学生耐挫折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意志能力、竞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关。而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人际交往增长有Dwt9W9vFjbIRXZ8f4OOO1Q==特殊的作用。
  竞争是体育的特点,在竞争中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斗志,调动学生的潜能。在不同超越对手的努力中,竞争意识得到强化,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在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或者失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力。体育活动中,许多活动都是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能力的挑战和考验。恰当的目标设置,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在活动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困难£坚韧不拔£努力拼搏£克服困难”成为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活动方式。在这种¾常性的活动方式中,遭受挫折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就使学生在心理建立起抗挫折的防卫机制。
  人际交往频繁、变化多端是体育教学特有的现象,而目前学生的挫折往往来自交往不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传授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比如主动沟通、信息传递、纠纷解决、决策分享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独特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辛卯,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向成熟发展的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