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07-12-29刘昕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非指导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理念,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潜能的实现。因此,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相对于掌握学习、程序教学、发现学习等教学模式而言,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这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都已渐露端倪。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崛起,主张心理学应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并提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¾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他认为传统的教学以掌握书本知识为目的,体现了教师权威主义,因此传统的指导性教学严重地阻°了学生的发展。只有采用与传统的“指导性”教学反向而行的“非指导性”教学,才能“促进人的变化与学习”,才能培养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罗杰斯的“非指导”(nondirective)并不等于不指导,因为英语中的前缀non-(非)不同于un-、in-、il-、ir-(不)。他提出的“非指导”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一种特殊形式。Nondirective是相对于directive(表示指导、指示、详细命令等含义)而言的,它较少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
(一)关于教育目的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整体的人,不仅指在身体与精神,理智与情感、情绪等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而且指在有机Ð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创造性的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活动、态度和创造过程,而不是指某些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每个人生来就固有的一种潜能。因此教育应该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
人格的整体性说明人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智力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人格的创造性说明教育要有助于培养创造性,形成创造性的氛围。罗杰斯认为整体人的学习是认知因素和好奇、兴奋、发现的激动、自信、着迷等情感因素的结合,教育者必须促成它们的结合,同时还更深入地进行创造性教育。重视培养人的创造性,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如记忆无意义的符号)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因此它们是枯燥乏味且容易遗忘的。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¾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因此这种学习速度很快又不易遗忘。
意义学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而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尽可能通过创设恰切的教学情境和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意义学习。
(三)师生角色与师生关系
1. 学生是自我实现者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不再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的¾验、需要、兴趣等决定。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提供有效的自我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指导者。因此,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而是转变成了能动的潜能发挥器,由Ô来的被塑造者变成了自我指导者。
2. 教师是学习促进者
尽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奏效的环境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只不过此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罗杰斯反对教师以“教导者”或“训练者”的面目出现,主张用facilitator(学习促进者)代替teacher等称谓教师。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上司,而是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他由Ô来的权威者、操纵者或指导者变为助手、催化剂或促进剂,成为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达到真正自我实现的人。
3.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在罗杰斯的教学理论中,人际关系被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上加以强调。他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一是真实或真诚。它是指师生在交往中应彼此坦诚相待,师生都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情感,教师不把属于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强加给学生。二是尊重。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三是移情性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它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¾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不要对对方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是让创造性自由地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不良的心理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创造性不能自由地发挥,并且会对他人产生戒防。因此他主张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自由地、由衷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非指导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本主义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愈加深入。为此,非指导性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罗杰斯认为,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知、渴望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若干年之后,这种本能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因此,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使其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或情境,这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将“障°接力游戏”改变为“小小情报员”这一情境主题,小小情报员将克服各种困难,依次跳过小河——爬过“山坡”——绕过“小树林”——钻过“山洞”,最后快速奔跑将情报及时、快速地送到“目的地”。通过情境化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学会了动作,又增添了乐趣,使学生得以快速、有效地学习。
(二)提供学习的资源
罗杰斯认为,关注学习的促进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¾历的实际步骤上。
一般而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供的一些可利用资源,有信息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些奥运知识、竞赛信息、新兴项目等体育信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像绳、椅子、毛巾等)进行锻炼,鼓励学生利用社区体育资源进行活动,或推荐学习伙伴、教师等等。通过提供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当然,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教师则可按学生的要求,针对讨论的内容进行讲授;但教师可在讲授过程中,依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性思考。
(三)交友小组(encounter group,又译为遭遇小组)
交友小组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意义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这种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参与者面临一种与人坦诚交流的情境,从而有助于解除各种戒备心理,以便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和自发的沟通。
这种学习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适用性。由于体育学习的特殊性,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因为曾¾失败的¾历而丧失信心。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适当的采取交友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学习感受。刚开始时,学生会因不习惯而不适应,或表现羞赧。但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良好气氛的创设,小组成员会逐渐放弃矜持,开始学会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种相互自发的沟通也会日趋增多。
采用交友小组策略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加强人际交流和交往,形成一个互相理解、互相接受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当学生可以大胆倾诉自己内心的消极情绪时,他也开始学会勇敢面对,并且在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克服种种畏惧、不自信、害怕嘲笑等等不良情绪。
(四)自主评价
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使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所以,自我评价在促进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在我国新课标推行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罗杰斯所倡导的自主评价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二是依据目标的评价准则。在实施学生自主评价时,评价的结果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在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意义学习,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加获得了认知因素以外的发展,如责任感、创造性、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概念等等。所以,当我们在为教师评价结果和学生评价结果究竟在学生考评成绩中各占多少比例而迷惑时,恰恰是违背了人本主义所倡导的自主评价之本义。事实上,自主评价的功能不在于证明结果,而在于促进学习、促进发展。
二、非指导性教学的局限性
非指导性教学主张教学要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强调学生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相统一,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等观点,对于克服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非指导性教学在美国的广泛推广,并未使美国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它在倡导尊重人的价值的同时,助长了反理智主义,反而造成了学业水准的低落与纪律训练的松驰,这些在美国的教育界也已引起强烈责难。因此,我们在借鉴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时,也应理性和慎重。既要择其精要,又须舍其偏狭,不宜没有鉴别地全盘接受,同时全盘否定所谓的“传统教学”,否则势必因矫枉过正,而导致新的极端主义。
此外,我国在推行非指导性教学的一些策略时,也有因理解上的讹误而导致的偏颇。如实施学生自主评价策略时,过分看重其评价结果,从而导致了教学中新的不公平或使其流于形式,从而削弱了自主评价本来的教育价值;在倡导“以学生为本”时,教师角色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新的迷失,由教学中的“权威者”滑向学生学习的“附庸者”,丧失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中新的价值失衡;在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时,也有过多的牵强附会和哗众取宠,使体育教学演变得面目全非。
罗杰斯说:“我们并不期望一位木工用锤子建造一幢房子,为什么我们期望教师用唯一的一种方式去教儿童呢?”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策略都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哪一种(或哪几种)方式或策略是最适切、最有效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发掘、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