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2007-12-29杨胜忠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机遇与挑战
  
   2006年3月贵州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和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收到“关于报送‘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优秀体育课的通知”后,立即成立了贵州省体育优质课评审委员会,本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工作思路,按文件要求组织了省级评审工作,推荐上报7节优秀体育课(初中组 5节,高中组2 节,其中农村中学体育课5节,高中体育课1节)。最后我省选送的高中“侗族摔跤”课做为唯一的一节农村高中体育课进入了无锡的现场展示。并在2006年11月29日的现场展示中给全国各地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留下了深刻影响,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用课改新理念简析杨胜忠老师执教的侗族摔跤课有几方面可以学习、交流、借鉴:
  
  一、重视在教学中解读体育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杨老师执教的“侗族摔跤”课较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体育课标的基本精神,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可以说杨老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刻解读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这一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二、重视体现体育课程性质
  新《课程标准》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可以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以及体育课程性质。本课教学为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三课时,学生对准备活动的基本内容与形式、侗族摔跤的历史、礼仪以及基本姿势、提摔、À摔等技术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本课学习重点为“抱摔”和“拌摔”技术,并能运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综合对抗练习。
  
  三、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侗族摔跤源于明朝,¾过民间的漫长发展,逐步形成了“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种技法,是侗族地区男子最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水平五体育学习阶段,将其定位为拓展和延伸运动项目,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既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基本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黎平的侗族摔跤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简单易学,对抗性强,运动损伤率低,趣味性高,观赏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侗族人民的喜爱。在中小学校开设侗族摔跤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主动参与的好习惯,打破了女子不参与摔跤的传统习俗。
  根据中共黎平县委、县政府(2006)07号文件《关于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意见》中关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将侗族摔跤、抢花炮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的规定及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精神,结合我们民族地区的体育传统,我们把侗族摔跤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节展示课教学在广大教师中之所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选择的教材符合体育课程性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侗族摔跤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而且具有很强的教学、教育因素。
  
  四、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地位,正确、有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杨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这一特定人群主体的基本特点,设计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既注意启发和教育学生了解各项练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意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因而,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与调动,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重视组织教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教学步骤清晰
  严密的课堂组织,不仅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需要。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杨胜忠老师在教学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针对学生存在的怕摔、怕痛、怕受伤的心理障碍,通过启发教育、教学实践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奋进的思想品质。同时,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练习,再到综合对抗练习,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技能,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克服害怕心理。此外,杨老师注重进行安全教育、道德教育与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能力。
  
  改革与发展
  
  自2001年秋季在全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及省教科所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们结合贵州西部地区实际,以“坚定站稳脚跟,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人为本,实字当头,尊重实际,扎实推进,追求实效”为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在改革中求发展。五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体育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1.2004年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我省师大附中朴勇老师,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罗丹老师,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张伶俐老师,铜仁地区松桃县杨义明老师的录像课都得了评委会的好评。
  2.2005年全国体育优秀教案评选。贵州师大附中赵宇老师,贵阳市云岩区黔灵小学李丽莎老师,南明区实验小学张伶俐老师的教案都入选人民教育出版评选的全国教案集。
  3.2006年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评选。贵州省黎平县民族中学高中体育教师杨胜忠的侗族摔跤展示课获得好评,深受学生喜爱,观摩教师好评。
  新一轮课改实验的体会与做法:
  
  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改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课改理念浸透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方法,注重锻炼效果,体育课堂以身体参与锻炼为主旋律,普遍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活动,大力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教材,让健康有效的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之中。
  
  二、拓展育体阵地
  在全省中小学积极创建体育教学示范基地和学校,各地、州、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结合本地区、本校特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建具有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涌现了一批体育特色学校。
  
  三、营造良好的课改实验氛围
  工作中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工作方针,重视建立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以及结对子、送课下乡等体育教学教研交流活动。五年来,组织省级体育教学竞赛3轮,近420名教师参加了小学、初中、高中组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以2006年10月份召开的第三届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为例,我们欣喜看到执教教师对体育课标的深刻理解,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关注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深强,这些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受到各地领导、教师好评,极大推动了课改实验,有助于打开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在理论提高方面我们积极为全省一线体育教师搭建平台,每年都要举办体育学科论文评选活动,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四、切实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为确保中小学生体质的提高,我们在积极进行体育教学课改同时,大力落实体质监测和课外文体工程,为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全省推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辐射作用,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综合效果。
  
  五、深化教育科研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探索学校体育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视为已任。五年来我省共进行“十五”学校体育科研课题数十项,课题研究凸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评价,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揭示与阐释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和特征,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贵州省教育厅教研室 550001)
  (贵州省黎平第一民族中学 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