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蝌蚪找妈妈——跳圈》谈游戏化教学
2007-12-29陈岳祥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一、游戏教学与游戏化教学
游戏与游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华字典对“化”是这样表述的:放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游戏教学与游戏化教学,也应该是不同的概念,在教学中应该是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点,一个是面。游戏教学,是针对某一个游戏,进行方法、规则的讲解、示范或引导创编的过程,同时对参与者进行实际辅导的教学行为。以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教学,我们认为是游戏化教学。
目前许多体育课中做的游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化教学,它只能是停留在游戏教学这一层面。许多时候听到这样的声音:“应用游戏化教学很成功!”然而,细细思量,只不过是教师在新授内容后,教材的搭配内容,与教师本节课的目标或主教材毫无关系。
二、游戏化教学课堂的基本表现形式
课堂上单一的游戏教学,算不上游戏化教学。那游戏化不是空谈吗?其实不然,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的结合,是游戏化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这种理念,我们不难为游戏化教学的课堂形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类。
1.主教材+主教材游戏。一般在巩固技能时采用这种方式,许多学科教学中这种模式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体育教师应该不陌生。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后,教师安排一个模仿青蛙跳跃的游戏。这样既巩固所学技能,又延伸了教学内容。
2.主教材游戏+主教材。一般适用于引入。利用开(闭)口螺丝跑的游戏,引入弯道跑教学,就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这种引入,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¾过自己在游戏中的体会,对新学内容有较好的感知,因此所谓新内容就能够Ó刃而解。
3.故事化(情景化)主教材游戏。依托情景、故事,把游戏从课堂的引入到课堂的结尾串联起来,浑然一体。学生在情、景交融下完成课堂目标。
前两种方式把握起来不是难事,适合小学各年级。然而,随着年级增高,效果就不明显。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游戏的兴趣也逐渐多样化,在教学中对教师设计的程序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游戏化成分就逐渐减少。
第三种,是一个典型的游戏化教学方式。依托情景、故事的展开,操作起来比前两种要困难,但是应用恰当,多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明显高于前两种。
三、设计游戏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1.学科整合,设计切合教学内容的逼真情景
教师动情的引导,音乐的精妙搭配,场地的精心布置,均体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力求课堂的逼真,使情景再现,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状态。
《小蝌蚪找妈妈——跳圈》场地形象地»一片荷叶,引入部分结合音乐《小蝌蚪》、《小蝌蚪找尾巴》,再现春日水暖,小蝌蚪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场景,引入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在基本练习环节,安排小青蛙在欢快的《小青蛙》音乐声中,形象地模仿青蛙的跳跃。利用场地、音乐烘托活动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活动中来。
2.重点发展,突破上、下肢搭配发展的观念
随着单元教学、模块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师在不同的单元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素质,最终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已被教师所认可。教学中突破上下肢搭配发展的禁锢,更能够设计出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游戏,使游戏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让游戏形式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的佐料。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跳圈》时,最初的设计是第一部分学生模仿练习跳跃,第二部分安排“小推车”的游戏,这样º盖了上、下肢教学内容。课堂气氛虽好,但始终给人一种不完整、不默契的感觉。后来,采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把真个课堂环节串联在一起,课堂上摒弃了上下肢的搭配,重点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确定本节课跳跃的课堂目标为屈腿屈膝。然后把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模仿性练习(基本练习),重点在掌握屈腿屈膝的方法,第二部分为发展性练习,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跳跃方法。学生在期间有多种跳跃形式,单人的、双人的、双脚的、单脚的、侧向的、背向的¡¡学生此时的表现欲望特高,甚至把背景荷叶(跳绳摆的圆圈),也进行加工,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性特高。在游戏为载体的组织形式下,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3.环节多变,营造生理负荷的多峰曲线
目前,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单峰,课堂组织形式曲折多变,能够形成不同的高潮。这种曲折使得课堂生动,学生兴趣昂然,课堂教学环节形成一个的多峰曲线,也就形成一个多峰的生理负荷曲线。课堂从引入开始,逐步上升,达到某一阶段,然后进入结束阶段。虽然没有挑剔的地方,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持续性却有明显的不同。
《小蝌蚪找妈妈——跳圈》教学时,引入部分设计为小蝌蚪在池塘自由的游来游去,掉尾巴后小青蛙独自找尾巴、伸腿、跳跃、游泳的À伸运动。用故事悬念,提出青蛙妈妈要“小青蛙学会跳跃的本领后才见小青蛙”的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第一部分基本练习环节,形成教学环节的第一峰。
跳跃练习,学生练习十分钟就会显得十分疲惫,如此时进入第二部分的发展性练习,效果肯定不理想。此时我设计一个“第一天的夜晚,小青蛙要去散步,决定第二天去见妈妈”的环节,此环节中学生绕池塘走一圈,边走边翩翩起舞,在音乐声中跟教师练习几节简单的形体操。完成交换场地的同时,既调节第一部分的生理疲惫感,也为下一部分发展性练习做生理上、情感上的准备。随后进入第二峰。
这样课堂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双峰曲线。学生身体能够承受,同时情感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展而发展,学生乐于参加到曲折的活动来。学生在第一峰后面得到适当的调节后,参加到第二轮的跳跃活动中也十分投入。学生的生理负荷此时又形成一个波峰。
四、游戏化教学突出模仿、体验
模仿和体验是游戏化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
1.模仿。在低年级进行游戏化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对模仿讲求惟妙惟肖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在教学“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跳跃的练习(水平一)”时,进一步确定屈腿屈膝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我选定《小蝌蚪找妈妈——跳圈》做为教材,学生模仿青蛙跳跃,既有形的也有声的。学生中不乏有屈腿屈膝的学生,学生不仅可以联想曾见到的青蛙跳跃,同时可以直接模仿身边的同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学会了跳跃的屈腿屈膝动作。
中高年级的学生这种再造想像,就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点,必须提高模仿要求,提出创新要求,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体验。游戏中的体验能够µ化学生的失败感,故而学生不会拒绝游戏中的各种要求。失败后,学生兴趣依然高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跳圈》中,还确定“Ð作”的课堂目标。空洞的说教,对低年级学生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在第二部分发展性练习部分,有意引导学生双人或多人的Ð同跳跃,在学生都亲身体验Ð同跳跃后,鼓励跳得好的学生展示,并表述自己跳时的感觉。其他学生也思考怎样才能跳得好这各问题。学生在自己经历协同跳跃后,都能够懂得两人要“Ð同作战”才能跳得更好的道理。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 4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