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授运动技能中使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2007-12-29惠志东冯焱奇徐爱军

体育教学 2007年1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非常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对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情有独钟。这两种教学手段的确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使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作用,提高体育课堂效益。
  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体育课也存在着一部分教师为了Ó合学生的心理,将体育课上成纯粹的游戏课,只要是体育课就要上游戏。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通过设置情景来组织教学,从而造成技术技能的学习如同“蜻蜓点水”。在设计的情景中教师们“导演”着每一节课,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转眼过去,学生什么也没有掌握,更不要谈技能的提高了。殊不知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只能是延误了学生的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的时机,也就是错过了这些孩子的掌握技能的“敏感期”,等到再想传授时已¾晚了。
  有学者给游戏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法下过定义,游戏化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教学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学习,并培养了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的场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但在教学中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限制条件的。那么,渗透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法在运动技能的传授中,哪些因素将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产生影响?
  
  一、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
  
  课前,教师须考虑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安排游戏化教学,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而不能一味地为“游戏”而设置游戏,以免»虎不成反类犬。例如,含有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因素的体育课内容,就不适合搞游戏化教学,易留下安全隐患。
  
  二、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要根据技术动作形成的规律和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安排游戏。学生在刚学习技术动作时,动作技能正处于“泛化阶段”。如果在这时安排游戏竞赛,就极可能冲µ学习的主题,破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而在动作较为熟练时,进行游戏化教学,则可以巩固技术动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
  
  三、情景设置要注意其特点遵Ñ其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体育游戏是很正常的。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透学生的学情,去设计自己的体育教学流程,去安排游戏内容方法,否则,就会因为你滥用游戏,不伦不类,反而破坏了课堂学习气氛,影响技术学习,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为中低年级学生有着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情境教学中的特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