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教授答疑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1. 青海朱老师:王教授:您好!现在的校本教材都是根据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来建构的,很多学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统一施行,那么请问在校本教材使用上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王教授: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来看,主要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类。实际上,校本课程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正是基于此,教材建设也逐渐开始从几十年不变的全国通编教材走向不同层次的教材编写,以期适应各地各校的需要。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认为,典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自发、自愿;(2)自我控制和地方控制;(3)回应内部需要;(4)利用自身资源;(5)内部评价。
  校本课程需要校本教材,而对于现今几乎各校都在组织自己的教师来编写或试图编写自己校本教材的做法,我是持保留看法的。为什么呢?
  我以某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体育与健康》第三册为例,在“国际体育组织简介”中对“国际体操联合会”的介绍是:“1881年成立,总部设在瑞士利斯(秘书长所在地),现有会员70余个。”实际上,早在1996年国际体操联合会第70届代表大会上,其会员已达到了124个。
  由此可见,编写教材是一项极其严肃、严密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承担的工作。
  鉴于此,我的观点是选用教材要慎重,编写教材更要慎重。至于您说的“在校本教材使用上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要根据地域体育特点、学校体育传统、体育教师特长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现状等现实情况,做到“因课选材”,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学校在体育课程上能够开展的体育项目(实施的教学内容)选择或补充编写可以实际应用的体育教材。
  2. 辽宁姜秀娟老师:王教授:您好!我是一位农村中学女教师,已经教学多年。现在独生子很多,娇生惯养,上体育课很懒,不爱跑步,体育器材又少。家长也不支持,庇护学生,害怕跑坏了,有时觉得校运会开的都很难。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也没有达标升学的压力,有时我们搞一次测检,学生很随意,不在乎。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谢谢!
  王教授:您说的这种情况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造成的原因又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第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环境委实苍白:许多家庭忘记了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真谛,以至于怕孩子运动时磕了、碰了、摔了,却看不到孩子眼镜越戴越厚、身体越长越胖、上楼越来越喘、腿臂越来越细等等。所以说,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问题不是学校教育单方面就可以解决和改变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关注升学率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升学率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升学率”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即反映出一所学校对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公德的培养、世界的认识、社会的了解以及生命的重视等等的教育程度。因此,现阶段把学生禁锢在题海中以追求所谓的“升学率”的危害将是难以弥补的。
  我在去年央视播出的《大国崛起》中看到:19世纪的德意志之所以能够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毛奇元帅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在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里,有一张课表记录了当时(1820年)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艾里希·福克斯副教授说:“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3. 山东淄博张老师:王教授,现在各种名目的公开课很多,说实在的,有些公开课还是有一点借鉴作用的,但大部分公开课就是在做秀。请问,你对公开课是如何看待的?
  王教授:对于“公开课”,我的观点是肯定的。因为,“公开课”是教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形式。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可以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交流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然而,对于目前的公开课,师生们有着诸多的微词,主要的评价就是“公开课像演戏,特假”。为什么呢?缘由出自于对公开课真实性的置疑:公开课前的反复演练、公开课时的老师与平时差别很大、公开课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形式相距太远等等,我甚至还看到有的公开课的教案多达7~8张。
  因此,公开课保持每一个教师教学现实的原汁原味是关键性要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开课并非一定要展示一个“完美无缺的教师”,因为人无完人,何况教师也是人。如果我们一定要通过公开课来展示一个所谓“完美的课”,那就只能适得其反了——公开课流于形式、观摩的教师麻木了、参与的学生反感了。
  4. 北京东城区李老师:王教授:您好!我在中学任体育教师已经近20年了,自认为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是,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对如何上好体育课迷惑了。请问,现在的体育课究竟应该如何上?
  王教授:您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实际上,也有不少体育老师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即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体质健康还会连续20年下降?其中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等等。
  我以为,搞清楚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弄清楚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才能够明确为什么要把体育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课程。
  我个人的理解是,学校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本质应该体现在体能、技能和竞技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体育课要能够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体能是学校体育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换言之,学校体育课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身体发育状况,适时地促进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的发展。因此说,学校体育课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
  第二,学校体育课要能够教会学生的运动技能。学校体育课不仅要达到适合于学生的运动负荷,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健身项目,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控运动负荷,教会学生怎样运动才是安全和有益的等等。
  例如,我曾在一些学校发现,初三的体育课基本上是不上的,到了中考体育加试前夕,又突击给学生恶补要加试的项目,而且我听到许多学生喊胫骨面痛,一问方知他们每天早晚在水泥地上跑800米或1000米。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掌握参加体育锻炼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需的。
  
  第三,学校体育课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可谓无处不在,而且愈演愈烈。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就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学校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曾听到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个高三学生学习很好,我问她晚上学习到几点?她说“一般都到凌晨1点多。”我问“你们的同学也学到这么晚吗?”,她说“基本上差不多,但是你要问他时,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晚上10点多就睡了”。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她说“互相麻痹呗。”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因为,在学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既可以通过让学生从跳过1.3米到1.4米,或从能够完成20个俯卧撑到30个……使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跃过一个个新目标的过程;通过体育游戏,使学生明确社会是由一个个群体组成的,人要学会找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通过参加体育比赛,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自觉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等等。
  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并不像常人所看到的“体育课就是出出汗”,或常人所理解的“体育锻炼浪费学习时间”等。
  5. 江苏无锡孙老师:王教授:您好!我校曾为了达到接受上级的检查,添置了一些体育器材,如双杠、平衡木等。但是,现在的体育课由于担心学生受伤,体操教学内容已经很少了,像平衡木基本就用不上。请问,体育器材购置是否要符合学校的实际?
  王教授:我在参加教育部今年1月份组织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专题调研”过程中,在山东省淄博市体育教师座谈会时也听到了类似的问题。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国家教育主管机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既对不同的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提出了要求,又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安全。当然,各个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的体育器材。
  第二,至于您说到的“平衡木基本就用不上”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在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观念中,把体操理解为竞技体操大有人在。实际上,体操是一个项目群,从大的类别来看,体操包括了基本体操、竞技性体操、健美操、技巧和蹦床5个大类;从体操的活动内容来看,用一个俗语来说“那真是多了去了”。
  因此,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理解体操。举例说明:在美国的中学生体操比赛中,就可以看到许多身材很胖的女生在平衡木上完成了“后手翻接拉拉提”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说明美国学校体育中体操教学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在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体操的内容越来越少了,而且理由是所谓的体操难、危险性大等等,使得学校校长、体育教师怕学生受伤而越来越不敢上体操课了。这确实是对体操的一大误解。
  我们以平衡木练习为例:就平衡木的器械规格来说,可以分为高、中、低和地上平衡木。因此,如果学校买了标准的平衡木,我们不安装“腿”,就可以把“木”放在地上练习各种站(双脚站立、单脚站立、提踵站立、燕式平衡站等)、走(慢走、快走、提踵走等)、跑(慢跑、快跑等)、坐(直角坐、分腿坐、锐角坐等)、跳(原地扶木跳、原地扶木跳跃、扶木跳跃前进等)等等内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就可以逐渐升高平衡木来练习上述内容。这些练习难度并不大,也没有什么危险性(当然,随着平衡木的升高,就需要加强保护与帮助了)。
  所以说,在我国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多年之时,体操作为学生运动的识字课本不但不够削弱,而且必须大力的加强。因为,难度大、危险性高并不是体操的特点,关键是体育教师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基础多开发出适合于学生练习的内容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