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2007-12-29杨俊茹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一、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1]自我控制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2]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是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自我控制是个体从幼稚、依赖向成熟、独立的标志。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特征。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理解为在无外界监督下,抑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遵守规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3]个体在儿童阶段,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延迟满足。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4]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依据对控制对象的区分,可以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和对外控制。对内的控制是指对心理过程的控制,比如,对行为的自觉性和动机的控制;对外的控制主要是指对行为的控制,比如,对行为的坚持性、对工作的独立性、对情绪的调节等等。[5]自我控制能力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6]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模型理论及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从注意理论出发建立了自我控制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各种具体能力在自我意识监控下的整合,是个体自我调节行为的基础;自我调节是自我控制能力于社会情境的体现。[7]自我控制能力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型”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良性环境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反之则相反;社会认知是儿童对情境的评价能力,是直接引发儿童自我调节策略的依据;注意的自我聚焦是自我监控的体现,是进行行为调节起因,也是在调整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的基础;调节以儿童拥有的行为技能为基础,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及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调节策略。[8]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控制不是个体天生就有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在个体生理发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对感觉信息的控制到人格水平的控制发展。自我控制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化的特点,经历了前道德阶段、依附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四个阶段。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考察其控制能力地主要角度是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认知活动的控制、情绪情感的控制和意志的控制。通常,学龄初期7~11岁的儿童,其自我监控已开始建立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系统信息加工水平基础上,但此时, 个体的意志还比较薄弱,抵抗诱惑的能力比较差。到11~15岁以后,自我监控已基本整合为知、情、意的整体调节和控制,意志水平提高,意志行为增多,抵抗诱惑的能力日益提高;但是,此时,冲动性仍然比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在15~18岁,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都已发展到新的高水平,能够对复杂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高级情感发展形成,意志行为在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增多,此时,个体能够建立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依靠意志力量进行自我调控。[9]
  影响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许多因素,其中,个体的生理发育成熟、父母的教养方式、言语指导、社会模仿等是主要因素。[10 研究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发育,使得大脑皮质的抑制技能逐步发展,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儿童自我控制的不同特征。研究显示,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比较好的自我控制。父母对子女自我控制的期望水平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言语指导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可以帮助儿童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我行为,成人的言语指导能够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儿童通过社会学习,模仿榜样,产生自我强化,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价值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自我控制能力强显示个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解和理解,对自我适应能力的准确评价,以及对自身弱点的准确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自己的事业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强使得在自我目标实现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对行为进行调整、修正和维持。
  自我控制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个性品质,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力的集中体现。自我控制是保证个体行为适应社会规范,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必要的条件。自我控制也是调节自己情绪,抑制冲动和过激行为的心理基础。国外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犯罪与自我控制有关。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低自我控制”的人具有冲动性、情绪性、冒险、简单化的倾向,目光短浅和不善于使用语言等特点,更容易被短期利益迷惑,产生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11]我国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儿童,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能力强,意志行为的效率高。而自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则表现为注意力水平低、难以专注,记忆力比较差,意志行为有效水平低,通常引起学习困难。一项调查显示,当前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研究表明,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部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力水平低,往往经不住诱惑而导致网络成瘾。
  
  四、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研究显示,关于教学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的实证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集中在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学习问题、犯罪问题的关系等方面。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则更少。因此,试图通过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设想是一个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验验证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只能从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和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角度提出若干教学设计的思路。
  1.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和情境
  课堂教学气氛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生活动主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运动动作的示范者,教学进程的掌控者,也是学生行为的模仿者,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模式,以便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体的做法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既尊重学生要求和个性,又能有效限制不良行为习惯和情绪冲动的民主式的课堂控制气氛。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不能过强的限制、专断和粗暴,以避免学生因为情绪压抑和盲目顺而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另一方面,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充分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交往情境,以便使学生充分体验同伴交往的成功和失败,在此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
  2.明确、有效的言语指导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对于低年龄学生(小学阶段)的指导要特别强化语言的作用,要以明确、清晰的口令、提示或命令来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出声的语言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并且,逐步引导养成以内部语言监督、激励或抑制自己行为的习惯。动作学习时,要教会学生简要的动作要领;动作学习时,教师要不停地提示学生动作规范;动作展现时,要求学生默念动作要领,监督自己的动作规格。
  
  3.指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
  体育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加上体育活动竞争、对抗的特点,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大、比较快,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情绪体验中合理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在情绪状态中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为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对于教师而言,要尽量减少对于学生的劣性刺激,比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对学生的错误给予适当的处罚,对学生的管理要严格但不能过于严厉或者超出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时候,外界的刺激不可避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情绪的产生在本质上受自己的认知、态度、观念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通过冷静思考、理性思维、角色换位等方法化解劣性情绪,避免行为失控。另外,当情绪产生后,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升化、补偿和转移等积极的防御方法缓解消极情绪,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合理推诿等中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暂时缓解不良情绪, 避免情绪恶化和行为失当。
  4.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体育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大,活动形式多、内容丰富,人际交往频次高,因此,往往引起众多的行为结果,因此,教师要及时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引起正面行为结果的行为进行奖励,以鼓励该行为的再次发生;对引起负面行为结果的行为进行惩罚,以及时制止和避免该行为的发生。
  奖励和惩罚手段应用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种方式是强化课堂的组织纪律,以纪律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引导学生以纪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奖励和惩罚主要由教师操作,是以教师为主的评价,而学生的自我控制是没有外界限制条件下的自觉行动,因此,恰当的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5.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心中的榜样受到奖励而产生自我强化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向班上表现好同学学习,或者通过表杨、奖励同伴的方式间接引导学生学习同伴的表现;也可以将学生所崇拜的偶像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同样的情境中的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自身要表现出高自我控制能力,言行一致,对学生的要求、评价要客观一致,不能因人而异,学生表现出的不理智的冲动要及时制止。
  6.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的情景
  体育游戏、体育竞赛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内容。在体育游戏和竞赛中,都设置了一定的规则,学生通过游戏、比赛,逐步将在活动中获得的行为规则内化为自我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设计和安排丰富的体育游戏和竞赛活动,在游戏和竞赛中,要明确学生的角色,承担任务和职责,规定学生必须遵守规范和规则,同时,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采纳别人的观点,克制自己的冲动,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7.传授学生一些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12]
  可以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很多,在体育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环境转移法、后果预期法、自我提示法、呼吸延迟法等等。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冲动难以控制时,要教会学生暂时脱离当前的环境,摆脱当前的人和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情景中去。在不良情绪状态和非理智冲动时,要引导或暗示学生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想象,以不良的后果或者沉痛的事例警示学生,促使学生克制自己冲动,以避免严重行为后果的出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提示语,比如,“我不生气,我不愤怒”,或者教会学生一些技巧,比如深呼吸等等,以便在学生产生冲动时,自我提示自己,积极暗示自我,在这些技巧的运用中,缓解情绪,削减冲动行为。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