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合作学习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然而,在合作学习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因理解上的讹误而导致的偏差也在所难免。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实质的介绍,以厘清有关合作学习的认识,从而尽量避免实践中的误区。
  
  一、合作学习的缘起
  
  事实上,合作学习的实践已有一段丰富而漫长的历史了。几千年前,犹太法典就说道,要想理解犹太法典,人就必须有一个学习的同伴。早在一世纪,昆体良提出,学生能从互教互学中受益。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能从教同学和被同学所教中学到很多。18世纪晚期,曾在英国广泛流传的贝尔-兰考斯特导生制,可以说是合作学习的最初雏形,合作学习的思想也随着兰考斯特纽约分校的开办而传至美国。但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则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60年代末,美国结构主义教育改革宣告失败,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策略。在这种背景下,合作学习的理念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于是得以迅速发展。
  所谓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和学校、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态度,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策略、更加娴熟的合作技能及从他人角度审视情境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推理能力、解决冲突的技能,改善合作小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明显成效。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1]
  
  二、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理解
  
  1.合作学习不等同于传统的小组学习
  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小组。合作小组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总和。作为一个小组,其成员通过对共同的目标负责,来使彼此的学习达到最佳的程度。合作学习应具有如下基本要素:
  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们必须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当学生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小组组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除非他们的组员取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它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种任务。
  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成绩、完成任务、得出结论等而付出努力。
  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运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而传统的课堂学习小组却不具备上述要素,二者区别可见表1。
  
  很多体育教学中正在使用的合作学习,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课堂小组学习。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学生放在一起学习,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不是让学生组合在一起互相交谈,却只是完成各自的任务;合作也不是布置小组一项任务,其中一名学生完成所有工作,其他人只需写上自己的名字;合作更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单独地完成一个任务,然后让先完成的同学去帮助掌握慢的学生。总之,合作并不止于学生之间组成小组,然后就是讨论、互助,虽然这一切都是合作学习中所必需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应该做得更多。
  
  2.合作学习不必否定竞争
  通常人们在提及合作时,总是将其与竞争对立起来,以为只要合作,不要竞争。但是美国社会学家,也是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倡导者之一的格莱塞却认为,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竞争情境,使得合作小组面临共同的任务和利益,小组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全力合作,才能战胜对手,共同取得胜利。在体育学习中,合作与竞争往往是并存的,特别是一些群体项目的学习,有时候既需要组内的合作,又需要组间的竞争;组内合作是为了在组间竞争中获取团队的胜利;组间竞争的存在,使得组内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成为获胜的必要手段。因此,适当合理的竞争,不仅不会削弱合作的意义,反而会使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更为有效。
  
  3.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无论是适应社会生活、还是为了获取成功,都越来越离不开合作。因此,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并能自如地运用社交技能。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接纳和欣赏、学会承担责任和扮演角色、学会解决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学生也正在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维持和辩护自己的观点,等等。而这正是合作学习优越于其它学习方式之处,它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必须既掌握学科任务(taskwork),又必须学会作为小组的一员协同工作所要求的人际技能和小组技能(teamwork)”。“如果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那么势必会影响掌握学科内容,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就越尽如人意。”[2]
  我们目前所应用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缺少上述学习内容。许多实践者认为,只要有了“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顺其自然地学会了“合作”,因而也就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社交技能进行诊断,并据此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社交技能。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监控和记录学生的社交行为。在进行评价时,学生社交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否则,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存在,合作学习就有名无实、有形无神。
  
  4.合作学习也需要教师的讲授
  讲授是目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行为。迄今为止,讲授法在保证教学信息的高效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在呈现复杂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仍然难以被取代。当然,由于讲授法众所周知的弊端,也使其备受质疑。
  合作学习虽然可以有效规避讲授法的弊端,但完全放任学生合作地学习,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教学效率下降、学生错误地掌握了动作技术、知识零碎不堪等等。因此,若能将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有效地整合起来,必然会互补长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我们在应用合作学习策略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少数人忙于完成小组任务,多数人空闲,游离于小组任务之外,或者就是合作的真谛没有得以体现,学生短暂、形式化的讨论既无法体现学生的深入探究,也无法展现合作的价值,使得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主义。因此,要使合作学习走出实践的误区,除了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之外,还应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分组,明确责权
  一般来说,分组时宜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组合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经验和不同兴趣的学生为小组,在异质小组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和看法,产生更多的认知矛盾,获得更为多元的信息资源。而“组间同质”则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进行异质分组时,通常可以采用随机或分层随机的方法。小组的规模也不宜过大,典型的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是2~4人,当然也可视具体情形而定,但总体原则仍以小规模为宜。
  
  有时候一些学生会拒绝参与到合作小组中,或者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小组获得成功。但如果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扮演一个具体的角色时,就可以解决和防止这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一般可以采取轮换制,如教练、表演者、帮助者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为了确保小组工作的有序,最好确定一个组长(当然组长的角色也应轮换),组长应负责给所有小组成员布置具体的任务,明确发言顺序,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意见,将小组内的主要意见分歧拿出来共同讨论和研究,最后形成一致的结论,指定报告者将小组的集体意见在课堂上汇报。
  
  2.合理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体育课上,学生们需要时间锻炼合作的技能来成功完成运动和必要的任务。事实上,合适的练习时间被认为是有效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师可能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开始,要为学生做准备,熟悉和组织,因此合作学习会占用很多时间。但是,“从某种观念来看,这些时间花得很值得”,“因为它能鼓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一开始,可能会在组织学生上花些时间,但随着教学的继续,花在组织上的时间会慢慢减少,因为学生已逐渐开始熟悉合作学习了”。[3] 而且,一旦合作学习的运行顺利地步入轨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归属感以及浓厚的兴趣等等,都会使体育学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混乱、散漫的自由谈论,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隐形人”,而要付出很多努力,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
  1)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兼顾学科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并向学生清楚地阐明学习任务与目标。
  2)课前做好学生的分组,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和责任。
  3)监控合作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介入小组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任务辅导、错误动作的纠正、安全问题的预防等等,或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小组工作的技巧。
  4)评价各小组的成绩,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四)运用科学恰当的评价方式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组内成员利益分享。但是为了避免“滥竽充数”之嫌,组内成员间可进行互评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自评,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间互评,也可以以教师为主体对各组进行评价。
  在合作学习进行中和结束时,教师的评价意见非常重要,这些意见会给学生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教师在评价中的意见应尽可能详细、具体,而不仅仅是“噢,太棒了!”“你真棒!”“加油!我认为你行!”等等简单的鼓励性语言,要说明哪些方面学生表现出色、有较大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