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体质下降谁之过

2007-12-29于晓东张春宝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编者按:
  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事实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追究原因之时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体质下降有广泛的社会原因,学校体育不能为之承担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就应当从学校体育中找。看来两种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于晓东、张春宝、郑伟锋等老师的文章能较为全面和辨证的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所在,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发。但是,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多从学校体育中,特别是从体育课程中寻找原因,对我们改进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反应学生上臂力量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持续下降;蛔虫感染率降低;龋齿患病率继续下降。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汉族学生同步增长、同步改善。在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活动能力、适应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影响体质的应然因素很多,有遗传、锻炼、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的与精神的)、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因素。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能反映人体素质的指标)的实然因素主要是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用眼过度或不卫生等,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学校教育的整体而言,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光环下,教育方针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学生的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使我们的教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99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几年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有了耳目一新的变化,然而在“应试”问题上未能有实质性的变化,集中地体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上,它的主要指向仍然是“片面的发展”,而非“全面的提升”。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体育未能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厄运。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然而,在现实中似乎完全不是这样的。
  第二,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某些方面而言,我们似乎忘记了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与根本任务——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
  其一,根据课程组织程度和目标指向的不同,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学科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两种形态。学科性课程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这种课程,正如赫尔巴特指出的,是从易到难地排列教材的,而且注重科学的体系,是受到广大教师支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一种科学主义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相对,活动性课程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比较侧重于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活动来组织实施,即活动性课程。由此看来,体育学科性课程的着眼点在于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而体育活动性课程所着重的是学生的自我锻炼与身心发展。我们体育的学科教育课程应当是两者融合、互补的。如果在体育教改中提出淡化技术,什么技术都不教了,科学锻炼的知识,理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