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林匹克教育

2007-12-29裴东光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意味着更深刻的含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促进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方式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以维利·塔穆为代表的一部分国际奥委会委员一直致力于倡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应该着眼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更确切地说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应结合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现实问题更强调于克服与协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其协调的存在与融合,而使这一概念更具民主化和国际化,对现实应更具有指导性与权威性。传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概念(业余主义)应伴随着世界形势与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过于抽象的奥林匹克运动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奥林匹克运动与现实的结合并阻碍了其发展。简而言之,奥林匹克运动应结合现实并对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定义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作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国际奥委会已不再坚持传统的奥林匹克运动业余主义这一概念,改革后奥林匹克运动更强调其包容性,在80年代除国际奥委会以外,其它国际与国家的体育组织几乎接纳了所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运动员。笔者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如不适应社会发展,他将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适者生存将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原则。因此,现代奥林匹克原则应是相对灵活的、可变的、现实的,而不是教条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直致力于寻求传统奥林匹克运动原则与现实奥林匹克运动原则的最佳结合点。事实证明这一结合点有助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20年代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主要来自于中产阶级和富有阶层,贫困阶层的运动员被拒之门外,而90年代这一现实已不复存在。规则在变化,由于业余主义这一概念很模糊,并一直困扰着历届奥林匹克比赛。业余与职业运动员则越来越难定义了。国际奥委会现在已不再教条地坚持业余主义了,而是更强调业余主义精神与业余主义思想,更强调参与的目的和动机不应是为了金钱,应着眼于他们所热爱的事业——体育运动和竞技精神。这一论点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变得更为实际了,单就参与动机而言,我们也很难鉴别,所以此定义也过于抽象化,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应包容所有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而这一原则逐渐被广泛接受。
  
  奥林匹克运动新老概念与原则的结合
  
  某些原则与概念是不可调和的,为更好53UO+W50m8jKeQcnTkUIhZfvOLhOIqKVk82Av9Xigls=的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壮大,奥林匹克精神得以有效的传播,就奥林匹克运动原则而言新老观念与原则必须在最佳点得以有效的结合。1906年顾拜旦提出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推动世界和平、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奥林匹克运动这一道德教育手段如何被更有效地运用于当今的社会,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沫里特(原比利时著名运动员,现体育官员)发表了大量文章倡导并支持应将顾拜旦的奥林匹克主义与当今世界现实结合这一观点。国际奥委会委员菲路宾更明确的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在不牺牲奥林匹克运动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运动所赢得的商机,以达到商业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目的。他曾抨击国际奥委会的某些绅士们对现代体育和其他体育组织所从事的商业活动避而不闻,而应敦促其改变观念赶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国际奥委会意识的改变,才产生80年代和90年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和拥有的魅力。尽管批评家们对此不容置否,但也对此提出警言,80年代和90年代奥林匹克运动成功的背后已蕴藏着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