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视角谈运动负荷
2007-12-29徐大从刘兵
体育教学 2007年2期
一、运动负荷应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
对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中小学体育教师们都非常熟悉,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曾经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几年工作的体育教师,也在体育专业学校接受了运动负荷相关知识的学习。运动负荷既是体育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依据。长期以来,由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到实践体育课标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着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缺乏对相关运动知识的传授,其中包括对运动负荷知识的讲授。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知识,没有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和理解,造成在体育教学中安排运动负荷时,教师畏首畏尾,学生怨声载道。
建构主义的理论表明,学生知识体系和运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一定的学习氛围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的学习而获得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作为在运动中施加于人体的刺激量,会引起学生生理广泛的内在和外在反应,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把握适当,能够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体质增强。如何才能适当地把握?体育课中教师的合理运用以及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正确认识,无疑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学生进行运动负荷知识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从教十多年的体育教师,不知道自己的从教经历,是否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印迹。但自己却依然对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充满敬意,因为他对运动生理负荷知识的精彩教学,令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一堂初一年级的体育室内课,老师让我们在身体上寻找脉搏,进而指导我们学会在腕部测量脉博,学习测试自己的一分钟的脉动次数,了解正常人心率范围。然后,老师让我们连续做30个半蹲起或30个高抬腿,接着迅速测试一分钟脉动数,让我们掌握了运动可以提高脉动次数(也就是运动生理负荷的表现形式)。体育老师利用半蹲起和高抬腿运动,让学生测试运动前后的脉动次数,向学生传授了运动生理负荷的知识,以及运动负荷对身体发育的良好影响。这节课由于体育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养成终生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从事现在的体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运动负荷应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
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曾引起了基层体育教师的广泛支持与欢迎,这里面有的教师是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而主动参与的,有的教师是对传统问题的无奈而积极参与的,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改动力,是来源于对体育课中包括运动负荷在内的诸多问题的困惑。众所周知,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体育课堂教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教学班的学生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庞大的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师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来说,运动负荷一直是体育课中的难点问题。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成为衡量体育课质量必要条件,甚至要求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心率曲线与课前预设曲线相吻合,导致体育教师受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设计束缚,为了达到设计好的运动负荷,不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科学以及学生学习是否投入,只是在运动负荷需要的时段,就会即时地来一个30米加速跑、15个抱膝跳或20米往返接力跑,让学生的心率在短时间达到要求,承担起教师设计好的运动负荷,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单一和枯燥的活动中,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课程改革的一声号响,广大农村体育教师满怀信心地走进新课程,希望在实验中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其中也包括如何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提高。可是,随着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制约,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依然十分贫乏,班级学生多、体育教师少和运动器材不足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组织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人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体育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然而,2006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及肺活量等指示持续下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运动不足和运动中缺少一定的运动负荷,应该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这也就反应出课标实践过程中,对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安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运动中没有合理地运动负荷体验。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更加重视长期目标和整体设计,作为一节课指标运动负荷,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变革,它的大小已经不是我们每一节课强调的重点,运动负荷可以作为一堂课的普通指标,仍然是体育课学生体验的重点,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安排。2006年11月在无锡的全国中学体育展示课上,国内知名的体育课改专家,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解读,总的要求是,体育课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积极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通过合理运动负荷对身心的良性刺激,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效果。如根据水平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依据水平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对单元教学计划进行整体安排,用不同的学习内容调节单元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在教学实践中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改变传统教法,将原男、女生合班授课制改变为男、女生分班授课,依据男、女生心身发展特点和生理接受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增加选用舞蹈、韵律操、武术、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教学方法可运用讲解与示范、集中与分组、探究与游戏等相结合的方法交替进行。这样不但弥补器材不足,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以良性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和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运动负荷应体现不同要求让学生快乐
新课程不再是斤斤计较于运动量和密度的测定,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地身体活动。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特点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通常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中,有着不同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如教学课20~25%,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