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故事的讲法:《长恨歌》的弄堂叙事

2007-12-29

人文杂志 2007年3期

  内容提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成为“上海怀旧”的经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风尚、研究方法的转变,而且更重要地在于《长恨歌》自身具备了这种素质。在此,小说第一章的弄堂叙事被置于了前景。弄堂叙事以别样的综合性叙述的方式颠倒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使上海成为叙事的主角,而王琦瑶则成为老上海的影子。在人物符号化、环境故事化的过程中,完成了上海故事的讲述,从而确立了想象上海的经典形态。
  关键词 《长恨歌》 弄堂叙事 综合性叙述 上海故事
  〔中图分类号〕I247.5;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100-05
  
  一、置于前景的弄堂叙事
  
  在当代文学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了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也就是说,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对它的兴趣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王琦瑶命运的叹惋和老上海沉沦的感伤,他们更多地是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中弥漫着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的气息。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恨歌》已经被等同于“上海故事”了。在《长恨歌》中,“上海”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消费的对象。
  我们可以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中对这个现象做出简单的判断:当《长恨歌》于1995年问世一直到2000年它获得茅盾文学奖,读者和研究者对之有长达五六年时间的沉寂。王安忆曾说“我写了一部蛮好看的长篇小说”,“他们不是喜欢看故事吗?我就写个好看的故事给他们看看”。(注:转引自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这里的“他们”显然是指读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