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
2007-12-29李欣峰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三(2)班有位学生名李怡素,有一阶段上数学课时经常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啦,玩文具啦,乱翻书啦,等等。该学生是班长,自觉意识很强,综合素质较同龄孩子优秀,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让我纳闷。上课时就多提问几次以示友情提醒吧!课后再找她谈心。两三个星期后,效果并不明显。我决定再次谈心。
“李怡素啊,我们姓李的可是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哟,你能数出一些吗?”
“能!嗯……李白。” 李怡素边想边说。
“很好,他怎么有名呢?”
“我们学过他的诗。”
“能背一首吗?”
“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背得很熟么!”我点头夸道。“姓李的还有哪些名人呢?”
“李时珍。”
“咦,你怎么知道的?”我吃惊地问。
“我姑姑是医生,她说过的。” 李怡素头一歪显得很神气。
“你姓李,要成为姓李的骄傲哟。向李白、李时珍他们学习。你已经是班长了,说明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看,你字写得很好;读书不仅流利而且有感情;解题速度快正确率也高;又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能帮助老师做好很多班级工作……”
“我也有缺点。” 李怡素打断了我的话,有点难为情。
“你有缺点?我怎么不知道?”我装作惊讶地问。
“我上课会做小动作。” 李怡素自我批评。
“为什么呢?”
“我不是有意的,” 李怡素委屈地辩解。
“为什么?”我真的诧异了。
“因为我想回答问题。”
“这与做小动作有什么关系呢?”我惊诧了。
“因为我发现:只要做小动作,你就会提他回答问题。”
“噢……原来如此!”我终于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了。“你有没有一堂课,整整一堂课里老师一次也没让你回答问题或板演呢?”我思索了良久问道。
“没有。”李怡素毫不犹豫地说。
“都是老师的学生啊!手心手背都是肉。让你回答问题的次数不能太多。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别的同学还有没有机会呀?再说,你一堂课回答问题的次数往往不止一次,是不是?”
“是。”她感到不好意思了。
“好样的!”我点头微笑。
“李老师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再见!”学生笑着跑了。
“李老师你真棒!你是孙悟空哎!你有火眼金睛。”李怡素边跑回来边竖着大拇指说。
“是吗?”我乐了。
一个多么细心多么聪明多么爱动脑筋且能知错就改的孩子呦!
教师若真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为人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坚持“教育无小事,件件能育人”的原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走近学生,走进心灵,学生就很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师生关系将会非常融洽。我们也会从司空见惯的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很多有趣、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