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几个“走进”
2007-12-29申会刚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说明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起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在教育思想上领导学校,就需要我们学校管理者落实以下几个“走进”。
一、走进教师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关心的,一个自身得不到足够关心的教师是不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的。而且,学校管理者除了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外,更需要关心教师的思想,而聊天是沟通的有效方式。
人在轻松的聊天中,最愿意倾诉和倾听别人的话语。因此,校领导可以利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畅所欲言中,教师既能“宣泄”一下心中的苦衷(厌倦、沮丧甚至愤怒的情绪),得到“理解”的慰藉,以减轻心里负担,又能反映出教室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让管理者“照一照镜子”,以发现工作中的盲点,为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与教师轻松的交流中,学校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还能发现每个老师的长处、不足以及他们的目标,这为学校的校本培训提供了素材。同时对于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诸如,有的教师会流露(或暴露)出他们不会处理的教学情形,没有掌握有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问题,校领导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相应的理论,以身作则,抛砖引玉,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途径。在这样的“平等”对话中,能够获取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分享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老师们还会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时间一长,就会潜移默化,逐渐“走进”理论,在问题解决中,提高科研水平。
二、走进学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学校的管理更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有学习差异的学生享受到无差异的呵护。因为“看一所学校是好是坏,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好的学生,而是看它如何看待最差的学生。”我们应该明确“团结所有的学生,不仅为那些成绩超群的学生感到骄傲,也为培养出好父母、好邻居和好公民而骄傲”,因此,我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应该经常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自信力不足的学生,在平等的聊天中,倾听他们的“诉说”,以得到他们最真实的反映,我们也说出自己的心声,增进彼此的理解。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我们的学校管理也应与时俱进。课余饭后,听一听学生们的心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通过平等“对话”中的充分交流,我们可以学到最鲜活的东西,并适时地调整心态,跨越“代沟”。对于学生好的建议,我们及时采纳,以完善学校的管理措施,而对于他们的牢骚(或误会),一方面,先让他们一吐为快,在充分听取的基础上,进行耐心的解释和开导,暗示他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校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及时分析,加以改进。这样,在师生的相互理解中,体现出人本关怀的氛围。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还可以促进的他们的自我管理。交流中,我们可以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充分利用学生话题中的事例,提出我们的看法,通过全面地分析,让他们既提高了认识,又意识到“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的关键。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学校管理增添活力。
三、走进阅读
首先是阅读理论。带着对专业成长的渴望与工作中的困惑,阅读教育教学等相关理论书籍,能够提升我们的管理素养,改进我们的管理思路。
比如,通过学习“马太效应”,我们避免了“评优评先”等激励活动中只把注意力投到几个“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身上而出现的“荣誉专业户”的现象,而关注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师队伍得以整体推进;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有效地促进新教师和“差教师”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塑造自我,每个人都尝到了不断进步的快乐;通过学习传统教育学与量子教育学的比较,我们在继承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管理思想,正确处理 “标准化评估”与“个性化评估”的关系,使学校评价制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再比如通过相关理论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是师生安全学习的港湾”的深刻含义,所谓“安全”,不仅仅是其身体上的安全,而且是其畅所欲言、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心灵上的安全,也认识到学校管理应该是帮助老师和学生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指引。由此可知,理论成了我们学校管理工作的“风向标”,为我们营造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次是阅读经典经典。可以让我们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准确地定位自己,并对自己的工作得失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比如通过相关学习,我们明白了文化素养“难以‘培训’和‘灌输’,而是靠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在阅读中我们还“聆听”了张大千先生的教诲:“作画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提升更离不开阅读,有效的阅读还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把学校的管理重点转移到了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从自己阅读习惯的培养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自己的心性及智慧,同时,带动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进行了弹性的处理,让老师们走出简单搬教参、对答案的“藩篱”,走向系统阅读的诗意“家园”。
当然,以上几方面并无先后顺序之分,它们是有机地渗透在学校的人本管理中,是“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领,“春风化雨式”的人文熏陶;它能淡化组织赋予的法定权威,增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自觉意识。使学校管理走向“男性气质和女性关爱结合起来”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