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妹”的烦恼

2007-12-29郎俊莲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小苗(化名),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皮肤微黑,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在班上很少发言。因为小朋友开的“玩笑”哭着要回家,由班主任推荐来做心理辅导。
  
  [了解情况]
  家长陈述:小苗生来就很黑,同事来看时,戏称“包黑炭”,当时心理感觉有些不舒服,心想现在孩子还小,长大可能会变白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却没有变白的迹象。父母皮肤都不白,孩子好像集父母缺点于一身,比父母任何一个都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人说孩子“黑”。孩子意识到“黑”不好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因为“黑”,小朋友不和她玩。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美,希望买漂亮的衣服,说老师喜欢漂亮的孩子。当发现穿上漂亮的衣服后,还是被别人说“不漂亮”时,小苗感到“黑”是那么不好。后来与幼儿园的老师有过交流,老师做过一些干预,干预后,小苗在幼儿园里过得比较开心,没有再提自己“黑”的事。现在,孩子上了小学,已经懂事了,心里仍是担心孩子皮肤黑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么早就在小学发生了。
  班主任陈述:小苗,性格内向,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课堂上也不敢发言,如果提问她,需要凑到她的跟前仔细听才可以听见。其实,提出的问题,她大都会,就是没有勇气大声回答,可能是小朋友说她“黑”,使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缘故。
  
  [分析问题]
  1.“外号”
  在小苗的成长过程中,“包黑炭”、“黑”这些信息带给她的是一些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经常不断地接收这些信息,不断地被强化,比如,同事聊天,“你怎么搞的,让你的女儿晒得这么黑”,“来,小黑妞,让阿姨看看”,“我们不与你玩,那么黑”,等等。实际上,黑本来没有什么,但是这个“黑”带给小苗的是负性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
  2.“自卑”
  由于“黑”,即使自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还是不被小朋友接纳,不与自己玩,从而由于“黑”而萌生自卑心理。
  3.“强化”
  父母、同事不断的“黑”的叙说,由于自己“黑”,小朋友不愿与自己玩,讥笑自己,使“‘黑’等于不好”不断地受到强化。
  
  [辅导方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1903~1994)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他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而这种心理社会危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婴儿期(0~1.5岁),婴儿存在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儿童存在着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儿童存在着主动与退缩的冲突;学龄期(6~12岁),自信与自卑的冲突,等等。
  小苗6岁,经历了人生发展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其心理危机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形成了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害羞,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现在正好处在学龄期(6~12岁),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自信,克服自卑感。同时,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本辅导方案就从改变小苗的个体心理社会经验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着手。
  首先,改善小苗的家庭环境,给家长提出如下建议。1. 同小苗一起探讨“什么是漂亮,什么是不漂亮”。2.同小苗一起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不足的地方如何弥补。3.当其他人说孩子“黑”时,要站出来替孩子说话,同时教孩子说:“黑”有什么不好吗,我认为自己黑得很健康。4.多发现小苗的优点,并积极地表扬,比如,“小苗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小苗很有爱心,心地善良”,等等。
  其次,改善小苗的学校环境,给班主任提出如下建议。1. 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