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轻学生负担难以有效的原因和对策选择

2007-12-29李菊红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学生学业负担近几年是教育部门和社会一度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效果却不太明显。据调查,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8.9小时;75%以上的小学生的作业量在2小时左右,初中生每天完成作业量2小时以上,高中生的作业量更是不断递增。初中学生52.3%睡眠不足8小时,高中生60.2%睡眠不足8小时,小学生46.4%睡眠不足9小时。本文在分析减轻学生负担难以有效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有效减轻。
  
  一、影响学生减轻负担的问题和原因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办法等方面改革还不够彻底,反映到学校工作中,近几年又发展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现阶段中、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整个社会评价,往往因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影响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及生源。减负必须与招生政策相配套才可落到实处,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等教育配套改革如果跟不上,减负将难以实现。具体原因有:一是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科目太多;二是许多家长不愿减;三是一些教师也不愿减。
  
  二、重视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认识误区。要着重解决三个片面认识:一是片面的质量观。即认为高负担=高质量,通过布置超过学生承受极限的课外作业来提高质量。这种做法使学生整天埋于作业堆里,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既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又损害了身心健康,束缚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教学质量的实质应该是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师爱观。加强课业负担伴随着教师的辛苦,所以,作业负担过重经常同教师的师爱和责任心交织在一起,老师认为补课越多,作业越多,越能体现师爱,家长也常常以此评价老师的工作态度,如不这样,还会落下“不负责任”的骂名。这种牺牲学生发展后劲和身心健康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师爱,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三是落后的学习观。即过分强调“勤学苦练”。用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业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勤奋程度,忽视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不仅有知识学习,还有技巧和技能的学习、以思维为主的心智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学习成绩不完全与学习时间成正比,主要取决于学习效率的高低。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一是课前要充分准备;二是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讲、练、查相结合,教师的知识点要抓准,教法要力争灵活,步骤要力争扎实;四是优化教学手段,实行教学技术的综合化,尽可能广泛使用电化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五是对差生实行超前辅导,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条件。
  第三,要精心设计作业,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要做到“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强”。三禁止:禁止把作业作为处罚犯过失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禁止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课余时间;禁止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训练的无思考性作业。三控制:一是控制作业总量;二是控制兴趣题和思考题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控制星期天和节假日的作业质量。三加强:一是加强作业设计把关,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多样性,达到少而精和“以一当十”,分层布置作业并按“必作”和“选作”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强练习册习题集之类资料的管理,这其中又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尤其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习题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练习册,学会用好习题集;三是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订正,成立订正小组,做到日抓周查月小结。
  第四,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是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在教学中贯彻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知道推导过程和解题过程,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通过思考得到成功的愉快。另一方面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训练学习习惯。教师要给部分学生制订上课、自习、作业、复习、阅读、考试、作息七个方面的优良习惯要求,并通过严格、有序、反复训练和达标验收督促和强化学生落实,使学生形成自我运动和自主学习。三是指导学法,促进转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师要按照“指导学法——发展学习兴趣——改变原有不良方法——锻炼意志,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培养学习技能——内化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转化为各科知识”的思路实施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示范,榜样示范,学生自讲,小组互讲逐渐使各科学习方法知识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使学生逐步通晓学习门径,掌握科学的方法。
  第五,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措施是:培养提高学习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一方面,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围绕构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等,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树立精神支柱,努力克服惰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育和辅导,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并能随时主动地自我调节心理,及时解除自己的焦虑与困惑,达到心理平衡以保持乐观的心境。创造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轻松、平等、民主、师生互相尊重的心理环境,决不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学生交往面。在交往中得到喜悦和寄托,获得启示和力量,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耐挫力,使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协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实施成功教育,减轻心理压力。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对考不好的学生不能公开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而是帮助他正确分析原因、鼓励其进步。对学业成绩实行分层要求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六,要多方联动,推进“减负”。各中小学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治理力度,务求取得“减负”成效。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关系、与加强教师责任的关系、与刻苦学习的关系。
  “减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升学竞争,教育评价制度等因素仍然严重阻碍着“减负”工作的开展,各种配套措施、制度还跟不上“减负”的步伐,使教师不敢放心大胆去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减负”的落实和成效。只有社会各界同心协力,一齐行动,及时清除各种障碍,才能把“减负”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达到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23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