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例习题教学设计的反思
2007-12-29张应宏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在目标设置上,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把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相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设计。
就初中数学而言,例习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概念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中的例习题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对培养学生智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例习题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注重反思,不能只简单地给出解题过程,而是要关注它的分析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反思之一: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理解与掌握。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毕业后没有机会去用的话,不到一年就忘掉了;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时刻发生作用,终生受益。因此,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人才的培养及人的一生影响非常重要。初中数学有许多常用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与化归、猜想与验证、类比、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换元、整体、数形结合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加以充分重视,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其方法及应用。
例1.解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如直接去分母,会得到一个次数高于二次的整式方程,不易求解;但由于互为倒数,故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通过“换元”的方式就可以巧妙地把这道题解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按常规方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代数式之间互为倒数的关系,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题。这样,学生既弄清了“换元”的意义、方法,又通过实例体会“换元”的作用,突出“换元”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学生理解、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效。
反思之二: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及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例习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注重结果,把解题过程和盘托出,而应该注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分析及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通常可以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数学思维的发生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等几方面去进行。
例2.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量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多售出2件,当降价多少元时,商场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
此问题涉及到三个量,即利润、降价、销售量,商场每天获得的利润受价格、销售量的影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降价,利润随降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联想到建立函数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面对实际问题,有时学生不知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就应该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路径展示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概括及应用过程进行揭示和阐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巧设“空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体会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思考、探索、表达的机会,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保证学生思维的顺利进行。
反思之三: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变式训练,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对题目进行不同的求解、延伸、演变、拓展,适时地创造悬念,通过变式练习, 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开拓思路,提高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条件或结论适当改换或互换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例习题目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把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3.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变式练习一:将此例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方形”,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练习二:如果改成“正多边形”,圆环的面积是多少?观察你所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条件或结论开放
例4.如图,可以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圆形工件的直径,说明测量的理由。
这样的习题,我们可以把它改换为: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设计几种测量圆形工件直径的方法。此题改换成开放题后,学生就能通过做题,使其思维积极地发散,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题多解”、“结论引申”等方法,都可以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很好的加以运用。总之,对于例习题采取不同方法的变式设计,能开阔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石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