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重温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2007-12-29马兴贵陈晓玲王祥德
中国教师 2007年5期
前段时间,为了提高教师对于课改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学校邀请了一位深圳市某著名小学的著名特级教师来某校为老师们做课和讲座。这位特级老师多次以不同的语调表示“语文教学中读的不必要”,并且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用读这种手段辅助教学来加以印证。他的话,令当场许多语文老师产生不解与困惑,在事后也引发了语文老师们相当多的质疑。
对于这位语文老师观念的是非对错,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会有自己的判断。笔者想说的是,这位老师的观点至少带有两个明显的特性:一是有新意,二是很大胆。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也许确有一部分语文老师真的认为只要具备以上两个特性,语文教学就算是在“改”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课改理念下,一方面,在传统厚实的土地里冷静地生长出来的新观念正在生根、发芽并且正朝着有亮的方向开出灿烂的花朵;而另一方面,因肤浅地理解课改精神,甚至错误地摒弃传统,认为越是背离传统就越对的靠课改空气滋养的温室花朵和杂草也竞放争艳。因此,越新越对,越冷越对,越怪越对,越僻越有探索必要的想法,似乎成为部分渴望分到新课改蛋糕的语文教育者行动中固执的座右铭。
因此,当经历一段时间的课改思考与实践后,有必要在喧哗之后静下心来,再冷静面对曾经引领过也让我们困惑过的传统。叶圣陶先生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影响颇为深远的,是他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观念。他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强调“读”作为四种基本能力之一的重要性,后来他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阅读教学原则,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出“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此,重温叶老的教育思想,意在思考如何对课改定位,更有利于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重温一:习惯本旨论——语文教育中最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观念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其后俄国的乌申斯基、美国的杜威以及前苏联的马卡连科等都对此有过异曲同工的论述。结合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叶老早就提出重视习惯培养的观念,并最终形成“习惯本旨论”的语文教育哲学思想。
现在想来,叶老提出的习惯本旨论其实算得上是最切合实际的语文素质教育思想之一。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的方式更为复杂,更需要一点一滴地引领。而在“态度”“习惯”和“方法”三个要素中,习惯最难做到,而习惯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最为重要。把习惯作为本旨来提倡,正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深刻地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重温二:学生本位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先进性的“生本教育”观念
在课改的这几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许多新东西的产生,同时也看到,许多只是单纯地玩弄概念的所谓课改也在不断出现。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头看一看,就会脸红,因为我们今天在课改中大力提倡的许多新东西、新概念,其实早就是传统教育的精华。
拿现在许多人还在争论不休的“主体性教育”、“双主教育模式”以及“生本教育”等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其实从20世纪初,我们的传统教育就已经注意到了,并且有不少语文教育的先行者早就在进行思考、倡导并实践了。而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教育思想,早在1919年就已经提出,而且二十几年来,叶老以及中国语文教育届的无数同仁们都在为此身体力行。而80多年后的今天,当有人还在为自己提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的观念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这早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者们践行最多的行动指南之一。
重温三:教材例子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哲学性的“终身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往往直接涉及这个人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践行,这一点,无论时间怎样变迁,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改变。而在叶老的教育观念中,最受广泛争议的,恐怕就是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语文教师要学会“把语文教材当做例子与出发点来开展语文教学”。它是叶老关于语文教材观的核心。
几十年来,正是在对叶老的这一例子说的争论不休中,广大语文教师学会了重视手中的教材,学会了引领学生借助教材来成长,越来越深入地运用与理解后,笔者感到,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不光是语文教材观的核心,也是语文教育方法观的重要内容。它同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阅读教学的操作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在的课堂教学看,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往往就是课堂处理与把握的根本所在。更为难得的是,这一观念中也体现了教育多样性原则,这同叶老后来提出课内课外一起抓的教育观念也是完全一致的。
由教材例子观,笔者想到了叶老比这一观念更早提出的“教期于无教论”,这两者是相辅相承,出发点与根本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对于语文教育甚至教育规律的本质认识:教育即发展。而这一点,其实不正是我们现在大谈特谈的“终身教育”观念吗?
重温四:读写结合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方法性的“知行教育”观念
说实话,十几年语文教育的经历,笔者听得最多的关于语文教育方法论的观点,大概就是关于“读写并重”、“读写结合”的观念了。有的同事也抱怨说,老是读写并重,老是读写结合,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内容,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提法。但是笔者觉得面对这一话题,我们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这一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为什么这一观念我们至今还探讨不休?
而回答却并不难:前者是正说明它的重要和不可替代,后者却正说明它的运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叶老最早在1919年提出“读写结合”,而直到多年后才将之形成一个正式的观念来倡导,即“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叶老后来在多个场合具体阐述说,读写结合,要遵循“写作基于阅读”的规律。从这一点看,与其说叶老的读写结合是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论,倒不如说是对阅读教学要走向实践的方法论。这一点,又是同当今课改所提倡的“知行教育”,即“实践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说到这里,笔者也想起叶老更早提出的“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不都贯穿在今天的所谓实践与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吗?而如今早就把这些几十年前就提出来并且生命力蓬勃至今的精粹给弃之脑后了。
前面提到深圳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最近的观念给我们带来的困惑,笔者理解这位老师的观念,因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需要百花齐放的,更何况是在课改的今天,因此在接受课改洗礼的这些年里,笔者总是在提醒和要求自己,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去观察、分析,甚至是理解和接受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如雨后春笋般的新鲜事物。因为笔者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改革就要有尝试,而尝试就会有过有失。
但是笔者觉得,在我们发现并推出一些新的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极力以否定和摒弃为代价的。如果要否定的话,一定要多研究它的内涵与本质,否则,盲目的否定不光让我们自己变得肤浅,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将是有害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餐的时代,但是正如前不久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赶时髦,但唯独教育不能赶时髦,笔者想,接着说下去,什么都可求快求速,唯独教育不能,因为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
而语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人的工作中的工作。
(作者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2.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小 3.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