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7-12-28郑龙海
郑龙海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注重学生通过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探究srS物理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方法,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根据近几年来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探究STS物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1、课改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课堂中应重视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创造情境,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例如:在讲“杠杆”这一节内容时引入“杠杆”概念时,直接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好多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若让学生照书本上读了解围,这样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而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因此,只要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实例,并把所有代表性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用开瓶器开瓶盖,撬棒撬石头、人的手臂、自行车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的共同点,并下定义;再比如,讲授摩擦力时,提出“为什么穿新鞋比穿旧鞋更不会滑倒?”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最后得出“新”与“旧”的区别在于新的鞋底底部花纹比较明显,这样接触面较粗糙,从而增大摩擦,较不易滑倒……我们生活在绚烂绮丽的大自然之中,日、月、天、地的物理包围着我们,五光十色,神奇变幻的物理现象很多,如,雷鸣闪电、云、雾、彩虹等自然现象,夏天爱穿浅色衣服,冬天爱穿深色衣服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积极探究STS物理教育,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2、在教学中要将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成就引入课堂,把当地的人文物理,工厂、社会的应用物理引入课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使学生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科技时代的脉搏。例如,结合课本适时介绍美国的“阿波罗”号登陆月球,表明了人类走向宇宙的可行性;也可以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在卫星发射、回收和—箭多星诸方面我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可介绍“核电站”、“长江三峡”、“西气东输”、“磁悬浮列车”、神舟飞船”等重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必须用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创造力的显现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与之相应的宽松氛围,才能激发创造的兴趣、创造的意识,才能发掘每个人的潜意识功能。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个体获得心理安全,被人承认,受人信任,才能在没有心理负担、压力的前提下,展开积极思维,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带有鼓励的教学语言满足学生渴望被人承认的心理。在展开讨论时,教师用鼓励的语气说:“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在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可以表扬地说:“你真聪明,这个想法不错。”在学生愿意表达却表达得不够理想时,启发式地说:“没关系。再试一下,好吗?”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对他说:“你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吗?”在课堂教学中,能用“还有其它不同的想法吗?”的追问,这就更能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去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3、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地用掌声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以至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相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遵循这一认知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概念要经过形成、理解、鉴别、巩固四个阶段,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生活经验、观察演示、重视旧知识等途径积累感性知识,以形成概念的前奏。如为了建立速度这一概念,我列举学生进行过的百米赛跑为例。甲、乙、丙三位同学在进行百米赛跑时他们跑到终点分别用11.2秒、11.8秒、12.3秒的时间,你们说他们谁跑得最快?若一位同学在观察他们在赛跑时发现甲同学跑在最前面、乙同学居中间,丙同学跑在最后面,那么该同学又是怎样来比较甲、乙、丙三位同学赛跑的快慢程度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形成概念。从观察者来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而从甲、乙、丙三位同学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不同来看。他们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说明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此反映了“速度”这一概念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有关,在物理学上,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为速度。教师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密度概念、压强概念、功率概念等都可以和速度概念进行类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接触和吸收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不受教材、老师的倾向的束缚,可以独立、自由的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老师指导要得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要丰富、新颖、形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在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中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入的奥秘,去触摸课堂内教学所无法涉及的东西。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如电工、无线工程、摄影、各种模型小组等。开展一些物理知识的讲座,向学生介绍新的科技领域,探索千姿百态的科学奥妙。启发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等。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嘴、动脑,从中受到激励启发,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时所能奏效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能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