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

2007-12-28林荔彬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3期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

林荔彬

新课程标准满载着时代的气息向我们走来,如扑面春风,令人耳目~新。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触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探索活动。我体会最深的是:使用新教材,不能“穿旧鞋”走老路。要彻底摒弃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法,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旋律应该是“让学生们都动起来”。

一、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台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动”得了,而且要“动”得好

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这就需要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2、让学生成为实验演示的主角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当学生第一次拿到物理课本时,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望很迫切。因此。借助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序言时,事先让他们回家把教材上的一些小实验预先做一下,上课时上讲台给全班同学演示,这样,既给学生以信任的暗示,又可消除他们学习物理的害怕心理,同时以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教师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就能使学生象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3、让学生成为教学情景表演的主角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老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自己的空间和舞台。在教学中,我常常就地取材创设教学情景,设计一些教学表演活动。如上“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让两名学生在班上或站立不动,或速度相同、或速度不同行走,由此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参照物的讨论。又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让学生上讲台用肢体来模拟入射光、反射光、法线;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让两个学生穿着旱冰鞋拔河等。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通过简单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立体模型,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4、让学生成为问题讨论的主角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问题,可以说是轻松、活泼、和谐,无所顾及的,而且他们也有很多话题要争论。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空出时间让学生多讨论和争论。同时。老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溶入其中,减弱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使师生之间有一种融洽和默契。对于某些物理规律和实验结论,我往往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结论,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完整地表达解题的思路,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后再由老师来总结。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往往用的是“学生语言”,互相之间更容易理解。如在“光的折射定律”知识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后总结“空气中的角度大”的易记的结论。

二、实施物理活动课,将“动”贯穿于全过程

物理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它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

1、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市场上的深海鱼为什么都是死的?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怎么检修?游泳时如何呼吸气实现浮沉等等?

2、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如组装电动机活动课开始很多教师认为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当学生看到满教室旋转的电动机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3、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噪声”,一节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噪声。在教室外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广泛搜集减弱噪声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绿化现状。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4、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有时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都动起来呢?可以让他们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这样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掌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思维方法

1、让学生自行探究实验过程,为创新思维创造动力

要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实验时间,应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时间是师生共同的财富,教师不能“独占”它。要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这就意味着给学生参与一个探究的全过程。有了时间,学生的探究才有可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思维的完整性。教学时,给学生拥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实验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读、能说、能观察、能动手实验就让他们去读、去说、去观察、去实践。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中,在研究气体热胀冷缩性质时,教师只作实验指导提示:怎样密闭容器?怎样加热或冷却?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以及这个结论你是怎么得到的?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2、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思雏潜能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实验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交流、去讨论,让他们在思维上产生碰撞。只有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潜能,才能较好地得到挖掘。如“光的直射与反射”教学中,教师激趣导人后,问学生:“你们想研究什么?”学生纷纷答道:“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光的直射?”、“光的反射

怎么样的?”、“光照在镜子上又会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是他们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此时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应做好“导”。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来解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学生自行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各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不一样,镜子反射光的本领最大。”等等各种现象和结论,便自然地从学生实验探究中产生出来,而且更可贵的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应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物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开展问题解决方法的比较,启发自己发现新的规律和方法。不断车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实现创新性地突破和重组。借助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往往能很轻松地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同时要重视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引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尤其是对那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4、让学生的情感、嘴巴、双手、双腿都动起来

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针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情感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知识的培养。情感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主动的参与意识、友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培养应贯穿在每一节课堂里,落实在每一项活动中。由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当众多的学生带着不同的经历、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时,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为此,我精心安排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而学生又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们的嘴巴动起来。学生“会说不会做”也不行,能动嘴还得会动手。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动手做一做的活动,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和简评员。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你会为他们在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而惊叹!教室的空间有限,物理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激发他们求知欲,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我正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话说起来、手动起来、头脑思考起来。

放手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猜你喜欢

物理实验探究
留言板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