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7-12-27王永旦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路创新能力

王永旦

创新能力。它不是知识特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是不可分割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离开具体知识去讲抽象的科学方法。就变成枯燥的方法课,收效甚微,创新能力也不能得到发展。新一轮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今年在我省全面实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学习了有关文件和物理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的让学生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发挥思维的主体性,注重探索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新课改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谈谈看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才能抓住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造性思维。去获取创新成果。只有学生爱上物理,对物理知识感兴趣时。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作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以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卓越贡献为素材,促进学生物理情感和学习兴趣的自我激发。物理知识有广泛的应用性,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前仆后继揭开千古之谜的史实,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笔对激发学科情感、训练科学方法、锤炼毅力,激励人格有着丰富而又重要的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对教育学生成才会有相当价值。如瓦特由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振动现象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而兴趣是创新的起点,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必须设法创造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学习与思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中认真做好一系列有效的实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励状态,可以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化。用现象清楚,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分组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热烈讨论的情景;用鼓励和激发学生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创设理论联系实际。巧用物理知识的情景,从而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提高能力。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动手机会。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处理一些较抽象、较复杂、易混淆的物理问题,激励学生对物理的情感体验,从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3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自尊心,有利于让学生身心自由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并在最能体现学生主人地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参与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有远大理想和追求。有强烈自信,有团结合作精神,只有具备细致观察,艰苦踏实,锲而不舍的作风,才能闪现灵感的火花,产生思维的跳跃。在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采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1)活动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借助活动来开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综合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2)互动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人手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通过教与学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促使学生参与,人人相互促进。以达到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3)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引起兴趣,又培养了探索研究的创新精神,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条条框框少。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会提出一些新观念,教师要正确对待,对于他们的标新立异的态度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如果学生的想法荒谬。只能加以引导,不能压制,教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的态度对于鼓励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是十分有利的。

3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物理创造思维,就是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物理思维活动。物理创造性思维有两种基本方式: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当然,不能否认创造活动中,发散思维更为重要。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人手。

1流畅性。流畅性指思路畅通,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观念,从多种途径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能够提出多种方案,对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讨论,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

2变通性。变通性指思路的变换与贯通。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思路具有跳跃性。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可以正向分析,也可以逆向推理,可以集中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能随时修正、变更不恰当的方法和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灵活的人,思路开阔,不受传统的思维、观念、习惯、解释、评价等的束缚。敢于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善于抓住问题的多种线索,善于进行类比和运用广泛的知识与经验。

3独特性。独特性指思路的奇特与新颖。无论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在思维的方法上。具有独特之处,具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具有首创性、开拓性、总之。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活动。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贯穿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路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的思路我做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