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观浅析

2007-12-20王援朝

理论月刊 2007年11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价值观

王援朝

摘要: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 价值观; 经济体制观; 所有制观;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D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1-0144-03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的种种社会主义思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可比之处,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文主要从价值观、经济体制观以及所有制观三个方面对其社会主义观进行探讨研究和评价,以期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观的理论体系

(一)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平、平等、民主、自由、社会福利和效率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实现。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并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成为一股颇具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其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的突破与创新不无关系。

1. 在论证利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时,他们充分强调了平等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1]他们认为,平等容易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平等的社会是每个人才能发挥的前提。并从收入分配的平等、起点的平等、机会的平等以及社会地位的平等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平等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设计。”社会主义者寻求报酬、地位以及平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不满,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正,使机会均等。同时,它也致力于减少现存的社会分化。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2]

2. 他们明确指出,民主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目标,是实现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才极力主张改良或替代资本主义。他们认为,民主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目标。他们还明确地指出,民主是实现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市场不民主,而是资本主义不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将要比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更为民主,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种资本家阶级已经不存在了,正是这个阶级拥有经济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选举和其他途径影响和控制国家政策”。[3]他们把民主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民主、经济民主和国家民主,并从这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福利社会主义,基本职能就是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应通过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如制定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补贴、充分就业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从社会福利着手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市场机制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即帕累托最优”[4]这一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前提,其具体内容则是围绕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方案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市场社会主义就把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定为增进“社会福利”。如罗默在谈及市场的重要性时,就是从追求社会福利的目标出发,明确指出:“任何复杂的社会都必须利用市场,以便生产和分配人们为自我实现和福利所需要的物品。”[5]所以,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看来,社会各成员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社会利益要最大化;社会各个成员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应是相同的,要实现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4. 他们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又要发挥市场的效率。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不但具有生产效率方面的整体优势,而且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效率。他们结合前苏联和东欧经济失败的教训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践材料,努力寻求自己的理论来解决效率的问题,并设计了种种激励模式来促进社会效率。如以银行为中心的激励监督模式、以模拟证券市场为中心的激励监督模式、以特定公共机构为主要监督主体的模式以及国有制和“真正企业家地位”结合模式。

(二)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观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观上,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改变了以往传统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的认识,把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确立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和计划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可以利用市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理论: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不能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目的的实现自然要求使用某些手段,但这些手段并非由此便成为目的本身,手段的选择和放弃须视其对实现目的的价值与功效而加以确定。“计划的内在实质并不意味着平等,国有化的内在实质也并不是消灭剥削。展开来讲,市场的内在实质也不会阻碍人们用它来实现那些社会主义的目的”。[6]如果把手段变成目的本身,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现。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在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之中,市场必定会起很大作用,因为“同中央指令和行政分配相比,运用市场手段执行计划可能更有效”,[7]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优越于计划经济的,市场机制要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还认为,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激进的重新取向的工作,而这是正确的理解市场社会主义所必需的”。[8]市场对平等、自由、民主等这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是有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他们认为,计划与市场都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具有决定社会性质的作用,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实现公有制与计划经济,而在于实现公平、平等、民主和自由等一系列价值目标。

此外,他们也看到了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各有利弊的不完善的机制形式。在分析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优缺点之后,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应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核心、主导地位的作用。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还需要运用计划手段加以补救。计划在市场社会主义中应当是充当对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市场的重要补充角色的,但绝不是替代物。

(三)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观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观上,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批判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像市场与计划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一样,公有制也并不构成社会主义的目的,也只是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工具而已。

1. 他们对前苏东所有制理论和形式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共产主义试验”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并不是公有制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社会主义者已经形成对公有制的崇拜。公有制已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绝对必要条件。” [9]這样的认识实际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等于公有制,而公有制又等于国有制的结果,最终把国有制当成了社会主义的目标。

2. 他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平等、民主和社会福利等价值,那么,对所有制形式的选择就完全应该是一个手段的运用问题。如美国的“证券社会主义”模式的倡导者罗默从社会主义是一种平等主义的目标出发,批评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观点:他论证说,既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平等,那么,对所有制形式的选择就完全应该是一个手段的运用问题。因此,公有制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而言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由国家直接控制企业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目标来说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对待财产关系的态度上,可能有许多所有制形式比传统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形式;更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目标”[10]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可以与市场兼容的,但不能像传统社会主义那样把公有制理解为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而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实现方式。为此,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也在他们的理论模式中探讨了公有制的各种实现方式。如合作所有制形式、证券所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形式以及资本的社会化和公有化等形式。

二、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积极意义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一) 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如果严格地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标准来衡量,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显然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之间是一种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明确把市场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资本主义的反对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不主张彻底推翻现存资本主义,而且还主张学习和保存资本主义的一些实质性要素,如多党制、议会制等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倡导者、美国的扬克在劝导资本主义大企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甚至说过这样的话:“继续做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做的一切。”[11]

但是,我们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实质出发,可以认定其在社会主义观上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第一,这些理论模式基本上都强调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其目的仍然是要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价值目标,如公平和平等、民主和自由等;第二,在所有制问题上,他们仍强调所有制的改造问题,即只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某种形式的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第三,在解决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方面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大多数的理论模式是以合作企业、工人自治企业等为基础的,企业不是私有财产,而且非国有化也不等于私有化;第四,这些理论模式强调以比较公平和平等的方式在全社会分配利润,防止资本过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第五,他们在强调市场化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民主化和选择自由的问题,并把民主化和选择自由看作是实现市场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二) 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它对处于低潮中的社会主义作了新论证和新探索:这种新论证和新探索突出地表现为批判和超越的特征,因为它在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时,也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和超越。由此,从理论的设想和主张上看,它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

1.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取消市场才能取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无缘,而苏东剧变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讨者大多认定,市场与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联姻在一起。

2.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则提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社会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互相兼容的正是这种“社会所有制”。

3.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强调公有制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平等、自由、民主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核心价值。

4.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总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自由、民主,特别是平等相冲突的,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则强调市场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效应主要是正向的,独裁政治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非市场经济体制。

(三)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质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价值取向,有可供借鉴之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如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效率和公平失衡问题及贫富差距拉大等。通过理性思考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各种理论模式,可为当前经济改革提供许多鲜活的启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1. 对公有制及其与市场相结合设想的借鉴意义。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在否定“苏联模式”中国有制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极端私有化错误基础上,大多主张某种形式的社会所有制形式,国家初始分配使每人获得数量相当的票证,通过共同基金或其他形式参与类似于资本主义的资本股票市场,如罗默的证券经济等使投资和决策分散化和市场化。促使企业以“利润最大化”原则自由竞争,既达到社会主义公正又不失市场经济效率。这一理论设想虽未经验证,对我国的所有制改革走向仍有启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些激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所谓产权私有化,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更何况“市场对于获得一种有效率的生机勃勃的经济来说是必需的,但私有制对于市场的成功运行却不是必需的。”[12]当前,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应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按照“有进有退”而非“全面退出”原则进行战略重组,通过产权多元化而非私有化,建立与市场主体相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和市场相容。

2. 对所有制权利和企业微观结构设计的借鉴意义。企业所有制结构影响企业内部微观运行机制,而企业微观结构的制度设计作用于其效率实现程度。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将所有制权利中管理控制权和财产收入权相区分,罗默和巴德汉等主张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应由对银行负责的经理层掌握,企业参与市场自由竞争,实行收入按股息分配等形式的经济共享;还有弗勒拜伊的“工人与银行共同分享企业的决策权”治理结构和布洛克的“股东、工人和用户三方共同管理”结构,特别是韦斯科普夫的“对企业的民主控制”与“资本收入的社会化”等微观制度安排,有利于工人民主参与管理,提高效率。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不仅有产权不明晰,而且也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之因素,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缺失,工人缺乏主人翁感和企业认同感,缺乏关心企业积极性。因此,吸收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有益成分,实行企业经营管理权和财产收益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重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参与式”工人民主管理,对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不无裨益。

3. 对效率和公平均衡构想的借鉴意义。在不妨碍效率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点上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为了解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而处心积虑,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二者均衡,并在这方面有许多具体设计。为达到效率目标,其通过资本市场,包括息票市场及受约束“双重股票市场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重构企业微观治理结构激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工人民主管理提高效率等:对于平等,他们更为强调起点平等,主张初始平等分配证券的社会所有制,以达到收入平等,此外还通过税收限制继承额等国家干预实现平等。我国20多年经济改革,一直以效率优先,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扩大:中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1282,属于较低水平,到2000年已达0.1458,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当前国企改革,不应局限于减员增效,更应稳员增效,发挥职工积极性,必须让大多数群众获利,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缩小差距,处理好效率和平等均衡。构建和谐社会,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学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J].华侨大学学报,1999,(4).

[2]张志忠.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的公平和平等观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3).

[3]张志忠.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及其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5).

[4][9]罗默.未来的社会主义[M].重庆出版社,1997.

[5]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出版社,1996.

[6][7]施韦卡特.市场社会主义:一个辩护[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8]张志忠.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新计划观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6).

[10]James Yunker.Socialism Revised and Modernized:The Case for Pragmatic Market Socialism[M]. London:Praeger,1992.

[11]周黎明.试论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及其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2]王进昌.贫富差距越过国际警戒线[Z].

责任编辑 张国强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克拉克财富分配理论对中国财富分配现状的借鉴意义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