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则对联故事生成的精彩

2007-08-30马式先

江苏教育 2007年16期
关键词:老翁教者春联

马式先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十册《春联》时,和学生一起读春联,议春联,悟春联,赏春联,设计朴实本色,课堂民主平等,高潮迭起,特别是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令人回味无穷。

该教师为了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爱对联、用对联的兴趣,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幼小聪慧异常,才智过人,生活在一个书香家庭,得到以文章著称于世的父亲苏洵的指教,熟读了不少书籍,比之一般的孩子,他的学问可算得上十分渊博。在众人的称赞声中,年幼的苏轼不免有些春风得意,飘飘然了。这一天,他乘兴写了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教师将此联板书于黑板上)。这十个大字贴在门上,特别显眼,正当他得意洋洋地自我欣赏时,有位打此地路过的老翁走上前来,拿着一本古书,口称:“特来向公子请教。”苏轼接过一看,不禁愕然,书上那密密麻麻的字,他竟连一个也认不得。老翁又说:“还望识遍天下字的苏公子赐教。”苏轼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

该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老翁走了,苏轼该怎么办呢?这副对联该怎么处理呢?”就在学生为苏轼着急忧虑之时,教师向学生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苏轼应该向老翁承认自己的错误。”

“苏轼应把对联撕掉。”

“应该重新写一副对联。”……

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

“老师,我认为不必撕,也不需要重新写。”一个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

“你说,该怎么办呢?”教师微笑着问。

“我说只需要在原来的对联中各加两个字。”

“噢,在这对联上加字?这是个好主意,等一下请你说。大家思考一下,该怎么加呢?”

[教师在黑板上的对联上分别加了两个括号——(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教室里顿时变得安静了,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起来,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一会,孩子们的小脸红了,小眼闪光了,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了。下面便是师生的精彩对话——

“欲求识遍天下字,发誓读尽人间书。”

“努力识遍天下字,刻苦读尽人间书。”

“不错。有三字、四字的词语吗?”教师在适时引导。

“亲师友识遍天下字,习礼仪读尽人间书。”

“你真棒!巧妙运用了《三字经》中的内容,提升了对联的文化品位。”教师不住地煽情。

“头悬梁识遍天下字,锥刺股读尽人间书。”

“好一个悬梁刺股!经过你的补充,这副对联一下子成了名联。”教师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悬梁刺股识遍天下字,凿壁借光读尽人间书。”

“妙!两个典故使对联跃然站起,有精神、有内涵、有境界。”教师的评点恰到好处,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卧薪尝胆识遍天下字,水滴石穿读尽人间书。”又是一副好联,我不禁暗暗赞叹。接下来,教室里笑声朗朗,好联如潮,掌声如潮……

“书山有路识遍天下字,学海无涯读尽人间书。”

“学无止境识遍天下字,天道酬勤读尽人间书。”

[反思]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而实在,首先得益于教者选择了一个贴近课文、贴近生活的历史故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使每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参与故事的生成,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整个教学的过程体现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和谐统一,输入时注意积累,输出时力求创新。因为没有积累,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去创新,则语文学习达不到至高境界。由于教师始终贯穿积累与创新这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特点,呈现出母语乃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的理念。

其次是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的交际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之中,因而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在引入故事情境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活,教师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自主创新,这样激发了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也得益于教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评价,体现了互动。在多个回合中,师与生展开了充满情智的对话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生动有趣,就是因为教者始终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力量,真正体会到创造的欣喜和快乐。

(作者单位: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老翁教者春联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新年快乐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