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于孩子们的幸福成长
2007-04-24王丹
王丹
2004年5月31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
这一天,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坐落在市中心风景秀丽的景山公园北侧的北京市少年宫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像往年一样,一大早少年宫的门口就聚集了许多前来参加“六一”活动和演出的学员、家长,热闹异常。不过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天的少年宫还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市长王岐山等人的陪同下,在视察了中国科技馆后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同孩子们一道欢庆节日。
总书记深入孩子们活动的现场和兴趣小组的课堂,与师生们亲切交谈,并欣赏了北京市少年宫师生演出的精彩的文艺节目。总书记边看边对身边的少先队员说,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掌握实际技能,增强动手能力。胡锦涛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这样一些机会,多开动脑筋,多学点本领,多长点才干,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好基础。
视察活动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又与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工作者代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座谈。在认真听取了11位代表的踊跃发言后,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教育培养未成年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健康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他同时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特别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作用和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
面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会者们一方面感到肩头责任重大,一方面又感到无比欣慰、倍受鼓舞———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少年儿童工作和校外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其实,自1952年北京市教育局建立第一家校外教育机构———北海少年之家起,就把校外教育视为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市的校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数以千计的校外教育工作者成为为首都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出色的人才。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逐步构建出了具有首都特色与优势的校外教育工作格局。
政策保障:宏观决策引领持续发展
随着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牌上数字的不断递减,举国上下迎接奥运的氛围日益浓厚。北京这座文化古都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名片,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首都教育,是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相匹配,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相适应,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集成区域资源为优势,以优质、协调、开放、创新为特色的教育。而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一语道出了首都校外教育的定位。
要实现这一定位,必须要有科学的战略决策来引领。
校外教育的高水平健康持续发展,没有宏观的思考与决策这一前提条件,就不可能达到目的。为了使北京市校外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近几年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并把加强、改进校外教育工作当作全面提升首都教育发展质量的重点工作列入“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在政策、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
就拿“十五”期间来说,北京市的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就迈了三大步:一是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政府每年拨出1500万元的校外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到校外活动场所;从2002年起,北京市把中央按比例每年返还的彩票公益基金按相关政策投入到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发展中,依靠市下拨的这些资金以及各区县、各部门的专项资金,增添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设施。在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一所校外教育机构后,密云、顺义、海淀、石景山等新少年宮的建成以及市新少年宫的建设标志着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是各校外教育机构和科技教育示范校提高了管理水平,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品牌项目,扩大了影响,构建起具有首都特色的以校外教育机构为主体,以中央在京活动场所为支持,以社会各单位、各部门的活动场所为基础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网络。三是通过项目建设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市委、市政府为了用宏观决策引领首都校外教育持续发展,2006年又在广泛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又称为21号文件。
这个21号文件,对推动北京市校外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介绍说,此文件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校外活动场所的概念和范围。一是由“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校外活动场所扩展为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活动场所;二是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扩展为各类投资主体兴办的校外活动场所。文件要求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理分工、有效衔接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建设若干所学校教育辅助中心,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尝试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文件还提出了加大校外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办法,强调了建章立制,促进校外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有了政策的保障,各区县重视校外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加快发展中创造出了各自的经验。例如,东城区实施的“蓝天工程”,在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使校内、校外教育有机结合,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西城、崇文区把校外教育的发展融入社区教育,融入构建学习型社会工作中;昌平、怀柔、密云等区县在建设新场馆时就充分考虑发挥公益性功能,设计适合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设施、内容,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校外活动……
“两全方针”: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6年5月27日,对于丰台区十几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恐怕是最值得高兴的一天了。因为丰台少年宫专程派了几辆大轿车把他们接到了少年宫,邀请他们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打工子弟六一畅游少年宫活动”。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和首都儿童同庆节日的快乐。
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尝着少年宫为他们准备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节日精神大餐:参观少年宫的环境和培训活动并在自己最喜欢的环境背景前由少年宫老师为他们拍照留念;观看少年宫美术组的学生在百米长卷作画;在舞蹈教室欣赏少年宫小星星艺术团的演出;在青少年剧场里,聆听科学家钱迎倩的科普讲座并观看最新电影《网络少年》;走进少儿图书馆现代化的视听室,戴上耳机搜索、收看自己喜欢的动画故事、科教新片;在阅览室,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图书来阅读……
如同走进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兴奋不已。丰台四合庄小学的学生———一个活泼的小姑娘,高兴地说,自己是随父母从河南来京的务工人员子弟,能参加少年宫的活动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看到少年宫里这么多小朋友在学习各种知识也激发了自己学习的热情,少年宫真是太好了,回去以后一定要把亲眼看到的情景讲给伙伴们听。
在丰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几乎占了全区6万多小学生中的一半。据统计,仅花乡14所小学校6千多名学生中就有打工人员子弟4千多人。丰台少年宫主任王振民认为,“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成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重要工作”。
东城区少年宫同样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将服务对象瞄向特殊群体。他们精心策划组织了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六一”游宫会,设“文明游戏”运动区、“动手动脑”体验区、“欢乐天地”娱乐区。活动围绕体验教育展开,体现参与式原则,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参加游宫会的孩子们在活动中实践、感悟、成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像东城少年宫主任邓敏所说的:“来京务工人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如何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京务工人员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关心他们的下一代,东城少年宫义不容辞!”
让校外教育惠泽更多的孩子,创造条件让所有的孩子有机会在校外教育中受益,这种意识渐渐进入了首都校外教育人的视野,变成了他们的行动。
校外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校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命题。于是,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艺体育培训等教育实践活动,构建起一种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的校外教育,就成为校外教育者的追求。在这里,无论是百花齐放的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还是百家争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既有别于传统的“杏林讲学”,又有别于“术业有专攻”的各种专业培训班,纵横捭阖中喜闻乐见,包罗万象中匠心独运。是思想性、趣味性的集结,更是和谐性、科学性的融聚。
比如,北京市校外教育协会组织的暑期“阳光少年行动”,为学生在暑假参加校外活动提供了机会,让广大青少年享受阳光,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体验快乐暑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科技活动场所,积极配合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以参观、讲座、科技竞赛等为载体,丰富中小学生课外、校外生活。
全市各校外教育机构在“建首善,创一流”的总体目标下,积极立足于区域实际,打造以学生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实践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品牌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北京教学植物园特别强调动手动脑实践活动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放实验室、生物科技夏令营、绿色科技俱乐部等多种实践形式,开展植物栽培、植物材料的艺术加工等动手活动,进行系列植物与环境的科学小实验,使中小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的快乐。
———东城区少年宫以北京取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和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活动背景,以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精神为指导,以采访、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东城,我为你骄傲!”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再现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为做“我是骄傲的东城人”而努力。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样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真实平台。
———海淀少年宫充分整合资源(人才、器材、场地),配合学校课改,在对小学生科学课、劳技课、综合实践课的内容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为宗旨推出了“快乐实践之旅”主题活动。配备完善的科学探索广场(包括漫画科技馆,桌面科技馆,大型互动展品,数字科技馆)、技能实践工作室以及有近百部适合少儿观看的教育、科普影片的“DOREMI”剧场,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体验和实践,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朝陽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发起组织的金鹏科技论坛,已由区级论坛发展成为市级论坛,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求真知,促发展”为主题,注重体验,注重全面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现已连续开展了七届。
———大兴区教委校外办与大兴少年宫联合举办了以模拟市场为途径的“快乐星期六———理财小行家”主题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的旧图书、文具、玩具及自制的书画工艺品、装饰物等带到现场,自由买卖和交换。同时活动现场设有“心系贫困伙伴”捐款箱,在自愿的前提下,学生们以成交一次交税一角的形式进行捐款。活动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理财能力,培养了学生们自理、自立、关爱社会的思想意识。
———顺义少年宫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特色成立了北京绿港小天使艺术团龙舞表演分团,在著名龙狮舞艺术家“中国龙王”王玉玺、杨华的辅导下,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成了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密云少年宫结合密云的地域特色开展的知水、爱水、节水的“爱水库———做跨世纪的节水小卫士”系列活动吸引了全县4.6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
所有这些,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首都校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及注重公益性教育原则的思想。
突出育人意识,“为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一直是首都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就像采访中北京市教委体美处的甘北林处长所说的:“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和基本途径,是校外教育的中心工作。而群众性教育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则被称作是校外教育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校外和科技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只盯住少数尖子学生和几个特色团队。多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课外、校外及科技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能够享受这些校外和科技教育资源,这是首都校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首都校外教育机构体现公益性教育原则的重要方面。”
然而,要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也绝非易事。为此北京市教委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
从2005年起,市教委开始对各区县参加全市和全国性的校外教育的各种比赛和展演活动情况及竞赛成绩进行汇总和统计,鼓励参与,并让校外教育实力强的区县相互间进行比较,比实力比全面;也让校外和科技教育基础不够强的区县比特色比参与,从而看到差距。以此调动各区县中小学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和提高校外教育水平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借此争取县区主要领导对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从而把“普及”与“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加协调。
科学发展:用“队伍”提升质量
名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名师也处在变化、筛选、汰留的过程中。而那些能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走在学问前头的老师才有条件成为名师。
名师也是名角。京剧中的梅兰芳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表演理论体系和传人弟子。名师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他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会在学生中传承、延续。“鼓励教师成名成家”、“用名师提升质量”,是北京市校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用“素质”去培养“素质”。“办好校外教育不仅要靠现代化的建筑设备,而且要靠名师,这是真正的水平高低所在”。也正因如此,才有了2006年6月28日的那场精彩无比的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基本功竞赛。
这场市教委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基本功竞赛,共有全市18个区县、燕山地区以及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49家校外教育机构的1097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参加。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参加决赛的教师是在区县级初赛和市级复赛中选出的,这85名教师来自舞蹈、声乐、器乐、木偶、曲艺、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机器人、计算机、科技制作、模型制作、生物、环保、英语、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专业。他们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案例介绍、校外教育知识答辩、专业基本功展示三个方面进行角逐。
为了确保这次比赛的顺利开展,市教委提前半年就下发了《关于举办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功竞赛的通知》,由100多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共同编写了《校外教育工作者手册》,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制定了竞赛细则。这样的竞赛活动在全国尚属首次,目的不只为赛出几个名师,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员参赛的过程,普遍提升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水平,调动教师们追求卓越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校外教育工作质量。
紧接着,2006年9月至12月,市教委又组织举办了以“科技·教育·创新”为主题的“北京金鹏科技教师论坛”,以专家论坛和自主论坛为载体,一方面请有影响的专家进行讲座,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外教育工作者中征集科技教育论文,进行评选,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些,仅是北京市“以名师提升质量”发展思路上的“几着小棋”。
有人说:教师的思想空间有多大,他就将把学生带到多大的空间去。
为了增加教师的思想空间,北京市教委将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思想含量的队伍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并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以业研组活动为辅导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提供有效途径。
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会、教研室成立各专业兴趣小组业研组,将全市各校外教育机构兴趣小组的教师按专业组织起来,定期开展辅导教师的业务研究,聘请热爱校外教育事业、专业水平高、在全市能起到领先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出任业研组组长,目前已成立了10多个业研组。为使业研组活动科学化、规范化,他们特制定了《北京市校外教育业研组活动管理办法》,对业研组的组织形式与领导、业研组长聘任条件、活动内容、业研制度、活动经费等作出详细规定。各业研组负责制定每学期的活动计划,负责收集每次教师参加业研组活动情况反馈表。
———以课题带动教师成长,培养了一批研究型教师。
课题研究既能将校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培养和锻炼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如宣武少年宮以北京市“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青少年活动质量评价研究”为抓手,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及质量意识。东城少年宫美术教师进行的“综合美术课程的设置与学生主体性学习、人文教育等系列研究”,深入挖掘了该模式对学生多方面的作用与积极影响。
———以论文研讨评比及时将教师的实践转化为理性思考。
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课外、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旨在促进教师及时将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进行梳理与理性思考,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同时,他们为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提倡从书本上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日积月累学以致用。改变教师“一桶水”的知识储备观念。要使“这桶水”变成不断更新,常添常换,常换常新的一桶活水。基于此,各校外教育机构广泛开展了校本培训,建立了相关机制。
像通州少年宫就依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教师资格认定录入系统软件”和“教师综合评估软件”,构建了由“主任———副主任、工会主席———培训部、活动部、研究室———多个业研组”形成的教师研究、激励型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思想、学识、业务、绩效进行全程管理,成效显著。现在教师集体呈现出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迅速提高的良好势头。
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一帮一和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校外教育的工作,融入中心的发展大计。同时,以现代教育理念学习、教学评优活动、活动案例、案例辅导、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延庆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教学纲目编写、培训方案设计、科研课题研讨、基本功训练等,在每次活动中向校外教育专家、辅导教师学习先进经验,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克服教学活动中课堂化、程序化的倾向。
大兴区通过“校外教育论坛”方式,对校外教育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校外教育机构“提升质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1+1>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2005年暑期,东城区全面启动了“蓝天工程”。在区委主要领导同志的主持下,他们设计了以“五个一”(一个资源数据库,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信息管理平台,一个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本青少年校外活动手册)为核心的“蓝天工程”框架体系,实现了管辖区域内所有学校与社会的560余家活动场所资源的整合。
学生依托“蓝天工程”的《东城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手册》、《东城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卡》及东城区青少年门户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享用包括东城区和北京市在内的500多处经典的活动资源,如各类纪念馆、博物馆、书店、公园、社区等。
这项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据统计,东城区8万名中小学生,有45万人次参加了“蓝天工程”的各项活动,另有3万余名家长协同参加。
“蓝天工程”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打破校际和区域界限整合资源,实现管理理念创新;通过对课外活动全方位的覆盖、指导和服务,实现管理体制创新;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管理手段、流程创新;通过只奖不惩的双向评价机制,实现管理评价创新。
“‘蓝天工程建设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正在探索形成大校外教育的局面,这是非常可贵的改革探索,这应当是我们校外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这是市教委领导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首都校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并未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如何对北京的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校外教育资源的潜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何充分发挥现有校外教育资源在首都校外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校外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北京市教育工作大会讲话指出,要实现首都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坚持资源统筹”,“要树立首都意识,跳出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等方面的局限,通过整合首都地区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集成优势,提高首都教育的整体实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要求也成为首都校外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对分散、区域化、低利用率的现有校外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开发,从而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如今北京市在整合全市校外教育资源,创新校外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突破。2005年11月18日成立了北京市校外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2006年5月10日成立了北京校外教育协会,经过不断的努力,北京市已基本构建起了“在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统领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活动场所为基础、校外协会为辅、各界专家来指导的校外教育工作框架”,体现了校外教育工作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同时,为进一步整合北京地区校外活动场所资源,促进校外教育、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有机结合,使校外活动场所为青少年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市教委、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还开展了评选“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工作。首批被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的67个单位中,有中央所属博物馆,市属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
“對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能幸福成长。”
这是如雷贯耳的教育理想,有的人只是说说,而首都校外教育工作者们却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着生动的实践。
俗话说: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当前校外教育工作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北京市校外教育工作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十一五”期间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一五”规划起始之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无疑为首都校外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