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组织策划学校的研修活动

2007-04-24张丰

人民教育 2007年9期
关键词:研修策划校本

张丰

【按】校本教研如何走出形式化的怪圈、理论学习如何吸引教师并真正指导其实践、如何“学习”名师课堂而不是一味模仿、集体备课怎样才能发挥长远效益、如何通过竞赛来推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从校本教研活动的原点———有效的组织策划来寻求答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一些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和典型的案例。本刊将分两期推出一篇文章和四个案例,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迫切需要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研究与培训进修相结合。然而制约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除了经费、制度外,活动的组织策划水平明显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与效益,也影响着研修活动的持续开展。为此,我们以“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为主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探讨有效的研修活动规律和教师研修机制。

策划何以使研修活动有效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师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反映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1.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师参加研修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如果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研修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问题的针对性。有效的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而且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背景,切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表现在对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环境的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研修活动在组织上要有“观众意识”。

2.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有效的活动,应让参加者真正融入其中。而要让众多现场的参加者跟随组织策划者参与进来却并不容易。这既需要具有以“参加者”为核心的意识,也需要许多操作性的设计。

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因此,研修活动的策划应该善于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及时交流共享的机会。

此外,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是影响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加者的角色定位都有相应的要求。既要规划好活动的具体环节,也要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以避免无价值的交流与参与。

3.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我们常把研修比作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在研究活动后是否能够形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看它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建设性。

当然,研究的共识并不同于行政会议的“决议”,它不是狭义的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更多时候它表現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研修既要达成研究共识,也要关注行为跟进。

4.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每次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做到持续研究,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因此,成功的教研活动策划就要善于使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

对某一主题的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5.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研修活动的策划,既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教学研修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则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当研修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活动才是成功的。

教师研修活动的创新,必须克服传统培训单向信息传输的弊端。要让活动过程中可参与性的机制优势充分发挥,这种机制优势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能会产生超越预设的新的生成。这种生成,既有个体意义,也有共同意义。教师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驻留与利用上。

教师研修的目标达成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是真实参与后的无形提升。研修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和检测教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6.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教师培训与教师研究都应把沟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着眼点。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显示理论研究的深奥,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教育教学的朴素道理。教师研修是促进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如果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抽象化或系统化为更高层次的理论雏型,那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较高境界。

教师研修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也反映在能否很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

校本研修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校本研修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只有这样,活动才可能有效。同时,只有把握好活动的机制,才能实现以研促修的目的。

1.校本培训:必须体现“机制的创新”。

在学校层面,尽管教研与培训在形式与侧重上略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却是统一的。

研修一体并不是“抹去差异”,而是相互融通,有所侧重地发挥各自的机制优势。应该说,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去不少学校由于组织形式太单一,学习内容脱离实践,活动目的定位不准而显得枯燥,效率不高。如何改进理论学习?仅仅是将场所转移到学校,就是校本培训了吗?不是。校本培训的价值必须要体现“机制的创新”。它要改变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和教师参与培训活动角色单一的状况。学校要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改进教师参与方式上下功夫,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

2.教学过程管理:指导比检查更重要。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落实教学常规是改进教学工作的前提。许多教师研修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常规的落实而开展的。如备课管理、课堂教学检查、作业及评改情况的检查、考试分析与评价管理等活动,都是十分具体的业务性工作。但这些工作切不可简单地以刚性的制度替代研究,切不可以纯粹意义的评价替代指导。

教学常规落实得好或不好,需要的是善意而又严格的检查,悉心且到位的指点。

3.资源建设:实现智慧共享。

校本研修必然要为教学服务。现实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依靠第三方的开发。真正的课程资源建设者就是教师自己。资源建设应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学校教学资源包括备课资源、教学设计、作业资源、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关于教育故事的案例资源等很多方面。这些都必须依靠团队合作,共同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坚持“合作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加强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引,甚至可以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以改变当前教师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不良风气。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猜你喜欢

研修策划校本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