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向学生的一缕微风
2007-04-23侯瑞华
侯瑞华
这学期,我担任了四(2)班的班主任,还兼教科学课。开学前,就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学生晓涵的“辉煌事迹”:打遍全班无敌手,喜欢搞恶作剧,不写作业,还经常撒谎……老师们告诫我千万不要小看他,以免让他把全班搅得“翻江倒海”。
对于这样的忠告,我并不以为然。我觉得,他不过是个孩子,调皮是他的天性,我应该试着了解他、接纳他。
开学不久,学校教导主任来听我的课。那节课的内容是“电和我们的生活”。在交流环节,当我询问学生知道哪些用电知识时,晓涵的精彩回答让所有人为之赞叹。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富兰克林的雷电试验,如何安全用电……虽然他讲的一些知识连我都很难说清楚,但我由此发现了他身上最闪亮的一点。
从那节课以后,晓涵成了我的得力助手,经常和我一起探讨问题。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科学探究小课题,让他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晓涵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自从我接手这个班,始终没有发现他身上有老师们说的不良行为。
我不知道,老师们口中的晓涵和我眼中的晓涵,哪一个更真实?但我却忘不了一篇题为《咫尺天涯》的文章:在美国俄亥俄州,有一座位置非常独特的房子。下雨时,落在屋顶北侧的雨滴,与小溪汇合后流进附近的安大略湖,然后汇入加拿大北部的圣劳伦斯湾;而落在屋顶南侧的雨滴则经密西西比河,最终流入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
这些飘忽不定的雨滴虽然都落在屋顶上,但因为落在屋脊的不同側面,当雨滴最终汇入大海后,彼此间的距离却是两千多英里。而决定这些雨滴去向的,不过是从屋顶轻拂而过的一缕微风。谁能想到,仅仅是一缕微风,却造成了咫尺和天涯的分别!
教育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决定教育效果的恰恰是看似细微的举止。殊不知,就在这不经意之处,有一缕微风正吹进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