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的目光”:《时代》年度十大

2007-03-16卫西谛

新民周刊 2007年2期
关键词:黄金甲理查德张艺谋

卫西谛

张艺谋的《黄金甲》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6年度十大最佳影片,使得大洋彼岸的榜单也引起了我们中国人的“注目”,当然在转述和编译的时候很少有媒体指出《黄金甲》是排在“十大”的最后一位。

美国每到年末年初,就有一堆电影协会颁发的奖项,以及媒体评选的年度十大。《时代》周刊近两年的“十大影片”,因为张艺谋的屡屡上榜,而得到国内媒体热切的传播。

美国大多数杂志与报纸都有自己固定的一两个影评人,所谓的“十大”,实质上仅仅是该媒体的影评人的个人喜好。《时代》的影评人是理查德·西凯尔(Richard Corliss)、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Schickel),而前者是张艺谋的热捧者,2004年曾将《英雄》和《十面埋伏》列为榜首(当年两人各有一个榜单)。2006年两人共同评选的“十大影片”将《满城尽带黄金甲》收入榜单,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总的来说,这个榜单体现的是两位理查德的个人趣味——不必通过他们撰写的简评,仅就他们(历来)评选的片目,以及我作为一个“视界狭隘”的中国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趣味大体上是比较主流的。在我看来去年比较好的欧洲电影,比如《风吹麦浪》、《回归》、《别人的生活》,都没有出现,当然可能有它们未在美国上映的缘故,不过像《阳光小美女》这样的美国本土小成本影片,我个人总觉得至少比《汽车总动员》要有价值一些。

从这个榜单大体可以看出,两位理查德是结合了“全球视野”和“美国观点”进行评选的。尽管这其中仅有3部是纯粹的“外国电影”(美国没有参与制作):《女王》(英国)、《暴力街区B13》(法国)、《黄金甲》(中国);不过上榜的作品除了罗伯特·德尼罗的作品《好牧人》和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之外,其他作品在渊源、内容、导演、视角方面多少都和别的国家有联系。这一方面是好莱坞长期以来在题材开发和人才使用方面的一个趋势;另一方面《时代》的榜单也说明美国的主流媒体已经越来越认可这一趋势。比如伊斯特伍德同时拍摄的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父辈的旗帜》与《硫磺岛来信》,分别以美军和日军的角度讲述硫磺岛战役的惨烈。两部影片相继上映之后,以日军叙述的《硫磺岛来信》的赞扬声完全淹没了事先张扬得更热烈的《父辈的旗帜》。我并未看过《硫磺岛来信》,无法从完成片的质量上,给予评价和比较,但我相信这种不同反应绝不仅因为质量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毕竟是同一导演、同一时间拍摄的),我想“异国元素”在这里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同前两年获得一定好评的《最后的武士》。

除了《硫磺岛来信》是美国人讲述的日本人的故事之外,有美国参与制作的《潘的迷宫》是一部墨西哥导演的西班牙电影,《无间道风云》是根据香港电影改编的(原作也曾入选过这个榜单),《联航93号》则是由英国人主创的“9·11”题材影片,这种电影的全球化在《时代》的榜单中很突出。甚至一部完完全全的美国小成本喜剧片《波拉特》,也被故意安上了“哈萨克斯坦出品”的假招牌,全片只是通过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对美国文化、政治、社会、宗教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调侃,票房和评论都获得了出乎制作者意料的热烈反响。在这部影片中,一个虚构的、遥远的、莫须有的外来者是至关重要的,它使得美国人对自身的反省变得更搞笑同时很安全,所以能得到主流观众和苛刻的影评人的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时代》的年度榜单暗藏着两位理查德的某种趣味(或许也代表了美国主流媒体的某种趣味所在):别人如何看美国人;美国人如何看别人。除了这种互相观看之外,“纯粹的文化差异”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看点,就拿两部和美国完全没有关系的上榜影片来说,描写伊丽莎白女王在黛安娜王妃去世时面临艰难选择的影片《女王》,对美国人来说这不是一部“外语片”,却有着“更强烈的异国情趣”(现代君主制、宫廷生活等等)。同时文化差异也产生了误读,比如之前《时代》的影评中称“张艺谋导演和他的编剧班底看来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受益匪浅:暗中谋反的是麦克白夫人,妒火中烧的是奥赛罗,暴怒的父亲和争斗的三个孩子来自《李尔王》,皇室家族的垂死挣扎来自《哈姆雷特》”。毫无疑问,这是西方解读法的冰山一角,“张艺谋导演和他的编剧班底”应该想得没有“那么深远”。而这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误读而已。

所以对别人的评选、评奖、评分我们必须站得更远一些、看得更轻一些,也许用“八卦”的姿态看待更好。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电影评选往往连“八卦”的价值也不多。

猜你喜欢

黄金甲理查德张艺谋
中华鳖披上“黄金甲”
用蛋管住鸡
动物穿了“黄金甲”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航天员穿戴“黄金甲”
满地尽用“黄金甲”鲁西肥富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