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十字街头
2007-02-11刘婉媛
刘婉媛
欧洲领导人更迭后政治气氛的转变,加上经贸领域分歧日增,使得当今的中欧关系似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11月,是中国外交的“欧洲月”。就在法国总统萨科齐结束访华的第二天,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11月28日拉开帷幕,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政治、贸易、金融等领域的高官齐聚北京。
这次的中欧峰会,不会只是一场美丽的约会。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问题所构成的压力前所未有,中欧经贸关系面临十几年来最大的挑战。
欧洲大国领导人的更迭,也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前景埋下不确定因素。萨科齐访华尽管一路赞歌,但人们仍然看到一个与希拉克完全不一样的法国领袖。而经历了中德关系的急剧转变之后,人们也有理由担心中法关系重蹈覆辙。
默克尔的反叛
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法两国的对华关系堪称中欧关系的指针和晴雨表。在中欧过去十几年的“蜜月期”内,中德经贸合作令人称羡。
欧洲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往往是意识形态的大棒和经济的胡萝卜双管齐下。在过去十多年里,德国人手中的胡萝卜很大,大棒很小。即使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德国虽然参与了对华制裁,但并未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完全冻结对华关系。到了施罗德时代,中德这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携手进入双边关系的蜜月时期。
两年前开始,随着默克尔出任德国总理,中德之间的甜言蜜语就减少了许多。今年9月23日,默克尔在柏林会见了达赖,开了德国总理会见达赖的先例。
两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德国总理默克尔执意会见达赖,严重损害了中德关系,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随后,中德高层交往完全暂停,包括德国财长11月访华的计划也随之取消。
“之前她两次访问中国,表现都很不错啊。她的务实态度消除了人们先前对她的不信任,中国领导人似乎也开始适应她的作风。但她回去没几天就去会见达赖,等于是前功尽弃。”说起这场风波,一位中国的观察人士显得相当惋惜。
许多人认为,在前东德出生、长大的默克尔,“在意识形态方面,骨子里就有反叛的精神”。过去,施罗德“只问经济合作,不问价值取向”的做法,为德国争取了经济利益,但也遭到不少人的声讨。而“反叛”的默克尔,似乎要颠覆过去的外交理念,将她个人的风格和价值观更多地渗透到外交当中。
目前,德国国内正在就对华关系问题进行辩论。“接下来,可能会有很多人强烈要求德国对华实施‘价值观外交。这样,就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德国正在讨论东西德的价值观问题。”设在德国汉堡的和平与安全政策研究所学者伯恩特·伯格(Bernt Berger)說。
萨科齐的变数
从法国的政治传统来看,外交几乎是总统的独有领地,总统的个人价值观和风格更容易影响外交政策。希拉克在位的12年,也是中法关系最甜蜜的时期。
观察新科总统上台后法国的对华政策,会发现整个背景和德国何其相似——在过去十多年里,中法、中德关系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希拉克和施罗德,都是对中国极为友好的领导人,而如今,法德两国都出现了与希拉克和施罗德截然不同的新一代领导人。
默克尔和萨科齐两位新领袖上台后,外交上的第一举措都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众所周知,希拉克和施罗德都是伊拉克战争的反对者,导致各自国家和美国的关系渐行渐远。希拉克和施罗德都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致力于建立多极化世界,这使中法和中德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和默克尔相似,萨科齐也是一位“价值观外交”的倡导者。“我要将保护人权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法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在今年5月16日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讲中,萨科齐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上任仅仅半年,萨科齐在外交舞台上的表演时间还不够多。不过,因为有默克尔的“坏榜样”在前,舆论不免对萨科齐也有所担心。
“我想,萨科齐应该比默克尔灵活一点吧。毕竟,萨科齐的背景不一样,而且他应该比默克尔更了解中国。”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戴炳然说。他认为,萨科齐会对中国提出关于人权的要求,但“他会更加注意方式、方法”。
萨科齐访华临行前夕,人权组织给他施加了不少压力。在萨科齐提出的访华五大优先解决议题中,舆论注意到人权问题不在其中。萨科齐新政府内阁中主管人权事务的官员拉玛·亚德也不在访华代表团名单之中。
“现在判断萨科齐的对华政策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政策将不像希拉克时代那样‘亲华,他不会像希拉克那样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也不会那么软化。”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说。
他总结说,德、法(还可能包括英国)政权更迭的结果,都出现了更注重“价值观外交”的领导人,这种变化将给中欧关系带来更多的摩擦变数。
经贸纷争加尉
最近,“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最常出现的词。提起这个事,欧盟贸易委员会专员曼德尔森就显得相当抓狂。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国。近几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了1280亿欧元——这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数额。
“欧盟每年卖给中国的东西,还不如卖给瑞士的多!”欧洲人这样抱怨。
此外,面临欧元飞涨的压力,欧洲也开始加入美国的行列,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法国是欧盟中最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家。萨科齐认为,人民币汇率“应当公正且为世界经济带来利益”,并表示“中国需要加速提高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明确要求人民币升值。他希望借此帮助减轻欧元的升值压力,提高欧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在贸易逆差和人民币问题上,中国正面对来自欧洲越来越大的压力。欧盟官员早早就对媒体发话说,在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盟将就这两个问题向中国“发出明确的信息”。
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最近强硬地表示,如果“公平贸易”问题得不到解决,欧盟将考虑用更多“反倾销”手段强力应对。可见,这将是未来中欧经贸关系中最容易擦枪走火的一个方面。
蜜月之后的理性婚姻
尽管口气强硬,但伯格对中欧关系前景并不灰心:“中欧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轨道上一直很成功,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离开这个轨道要付出多大代价,双方都明了于心。”
普遍的看法是,由于巨大的共同利益捆绑,中欧关系不会出现恶化。中欧双方互惠、互利关系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的发展,欧洲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引起的争议与曲折,将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
“中国应该理性看待分歧,该解释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炳然说。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则用“蜜月后的务实婚姻”来形容中欧关系面临的转折。在他看来,希拉克、施罗德时期充满“玫瑰梦幻”的中欧关系“蜜月”已经结束,双方关系步入一个更复杂的、更注重责任的“婚姻阶段”。
他指出,2006年10月,欧盟发布了一个对华政策文件,在市场改革、经济开放、乃至人权保护等方方面面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更多的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中欧双方的面前。
“双方多少要降低对对方的要求,抛开甜言蜜语,学会缩小、弥合彼此间的分歧,建立起—个维系持久婚姻的机制。”沈大伟说。
去年9月,中欧决定启动中欧关系框架协议的谈判。这个全新的协议,将涵盖中欧关系的所有方面,包括人权、台湾问题等敏感领域。据欧盟官员透露,中方所关切的对华武器禁运问题、欧方所关切的中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问题,都将在讨论范围。
目前,关于这个谈判的进展,中欧双方都讳莫如深。毋庸置疑,过程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但令人欣慰的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