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源于适度把握等
2006-12-29蒋莉莉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能把握课改的精髓,教学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在过于“精彩”的背后,实际教学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一、情景创设过度——为情所困为景累
[案例] 情景创设只为包装?
《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文、画句。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
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
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
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
[剖析]
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教师创设的主体情境“在槐树下闻香而醉”展开的。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中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虽有创意,但给人感觉是一种刻意包装。
[对策] 缘情造境扣心弦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冥思苦想”,甚至“造假矫情”。事实表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朋友,往往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从中跳出来投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中去。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真情实境,能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观其貌、如历其境的亲切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教学情境创设的本质意义,使情境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多元综合过度——乱花渐欲迷人眼
[案例] 活动味=语文味? 《云房子》第三小节教学片段: 初读感知后,教师说道:“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老师边说边贴出画有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图片)这时候,谁也来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来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来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造房子,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老师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动作。“云房子”造好后,老师又让学生唱起了《小白云》的歌,学小鸟飞起来……
[剖析]
看得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在无限制地放大学生的主体效应,“说吧”、“造吧”、“跳吧”、“唱吧”、“飞吧”……小朋友忙得不可开交,整个课堂好不“热闹”!可是“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教者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涵咏,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语文味在热闹与快乐的活动中荡然无存。
[对策] 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景时,当我们冷静地以语文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繁华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语文眼光,学生掉进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可自拔,老师也渐渐地迷掉了语文头脑,一味追求活动、综合,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语文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要做到“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春”指的是语文的本质,即语文味。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也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或让语文课替其他学科分担目标。我们提倡,语文课应该用语文手段完成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乱花迷掉双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语文的春天。
三、动态生成过度——信马由缰漫无目的
[案例] 动态生成就可任由出格?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学生在找读并感受描写艄公、乘客表现的语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只是在读悟“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时,教室里“高潮”迭起。
师: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乘客是那么大胆,面对着惊涛骇浪还是谈笑风生、从容镇定。
生2:不对!黄河水万马奔腾,羊皮筏子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人们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生3:文中说乘客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一样悠闲,我们都乘过汽车,没听说过有谁害怕的。
生4:乘客们脚下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河水,想想就让人心惊胆战的。
(教室里迅速形成了两种观点,同学们越说越带劲,老师暗喜)问:害怕的乘客会怎样?不怕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大胆想象,大谈特谈害怕时的种种情状,老师则不时鼓励、赞赏着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述。
[剖析]
本案例中,老师清楚地知道黄河那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渲染艄公驾筏的高超技艺。可是,在变化的课堂情景中,教师心中原本明确的教学目标变模糊了,教学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往歧途。
面对学生的“出格”,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生拉硬扯进既定的框架,也不该任其游荡“放羊”。面对学生“怕”与“不怕”的争论,应适时“出手”:老乘客的谈笑风生和新乘客的惊恐不安,与艄公的沉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此轻巧一拨,学生与艄公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预设目标也将在生成中超越。
[对策] 妙手丹青重点睛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打破线性进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然而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就算是“生成”呢?这只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应巧用“妙手丹青”“点睛”,这个“睛”就是教学目标。首先,动态生成必须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以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抛弃预设;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果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只有把握好“度”,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新课程改革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众多的新方法,千万别让“新潮”、“流行”晃了你的眼。
课堂精彩源于适度把握!
(责任编辑:梁 媛)
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利用
靳 颖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对中学历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各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乡土历史资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能够全面挖掘当地的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多种途径,一是在讲述历史教材内容时,结合乡土历史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纪念地、博物馆等;三是结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选取适当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例如讲授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可以结合辽宁地区的新乐遗址、金牛山遗址、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庙后山遗址、后洼遗址、前阳洞穴遗址、鸽子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等的文化遗存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历史地位,使学生了解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讲授“(八)科学技术”中“(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结合辽宁地区的燕长城遗址、汉长城遗址、虎山长城遗址、沈阳故宫、兴城城墙、九门口、长城、永安石桥、李成梁石坊、北镇鼓楼、盖州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等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辽宁地区古建筑的特点及其科学技术成就。
讲授“(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可以结合辽宁地区的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辽沈战役遗址、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的讲述辽沈战役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讲授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以结合辽宁地区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旧址等的参观,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不断积累和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历史实物,如著名遗址、遗迹;二是图文资料,如地方史志、老照片、家谱等;三是历史报告,如前辈的讲述等;四是影像资料,如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等。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