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真正扎根儿童心灵
2006-12-29刘晓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崇高理想的唯一途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才”的教育。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经历,在这种经历中,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了解自己,角色更加丰富,不但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同龄人的伙伴。学校生活应该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并通过学校纪律的约束和社会公共道德的灌输,促使学生从小学会自律,逐步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的责任感。因此,品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就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工作中正确实施品德教育.让德育真正扎根儿童心灵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实施德育的前提。
被毛主席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是说教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师生之间虽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既可以向学生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去执行,也应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欢好学生,应当说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好学生毕竟是相对差学生来说的,前者并非完美无缺,后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一般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如果学生发现老师只将“爱”给予少数好学生,他们就会像受了侮辱似地对好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影响班级的团结。同时教师也会因为不公正为学生疏远,不信任。这样极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要同等看待,对好学生的优点或成绩当然也要予以表扬,但不宜过于频繁;对“问题”学生的缺点错误,同样不能过多地作公开批评,要给予面子,切莫轻易给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也许,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就在他们中间,像牛顿、达尔文、富尔顿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爱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履行教育好学生的神圣职责,使德育工作顺利实施。
二、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首先,在德育内容上要不断创新。面向未来的德育应把思想道德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生存、世界和平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全球观念等。
(1)让儿童学做文明人。
我们生长在文明的时代,可是许多人却对文明人应有的观念缺乏最起码的认识。许多学者发出这样的呼声:20世纪人类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类的道德并未随之进步,两次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战争和屠杀都发生在20世纪,使人类对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失去信心。因此,要求教育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使下一代从文明的困惑中解放出来。
儿童预示着未来,能否让我们的儿童从小接受人类新的文明观念和成果,关系到我们人类未来的前途。我们的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民主、和平、共存、尊重等文明观念,这是学校无可推卸的责任。小学教育是基础文明教育,重点仍是让儿童从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开始,培养儿童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培养他们学会建立同伴友情,关心、爱护和帮助周围的人。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从小培养宽广的道德胸怀、民主平等的人类意识、相互尊重的民族观念,这些也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树立“人与自然”的新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关系的认识,而新的道德关系则是以生物观与自然观为主要标志。我们的小学教育正是缺乏这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以“人人关系”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全球和谐、生物平等及养护自然,是人类未来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帮助儿童掌握未来人类的价值观念,是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今天,人类是否具有这些观念可能还不具有眼前危机,而明天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因此,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能够做到关心同学、关心父母、关心周围的人,可能就算一个好孩子,而到明天,这可能只是起码的道德准则,而是否具有更为宽广的道德心境,全球意识、民主观念、伦理信念、生物平等及尊重自然等观念,可能才是做一个好孩子的主要道德准则。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关注儿童心灵的塑造,并把新的生态伦理观念推荐给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其次,在德育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上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注重师生交流,不注重学生独立地探讨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将扼杀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德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着眼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德育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现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三、对品德行为正确地进行评价
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就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制。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一种专制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者的专利,不重视学生的申辩或表白,扼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了能力的发展。现代开放理念评价之父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的价值,这种评价是迥然有别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的传统评价观,是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的品德评价成为学生的“晴雨表”,利用得当,会恰到好处地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的品德发展。评价不当,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抑制学生的品德发展,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评价学生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因一时一事的不良表现就否定学生,不能用“你真是屡教不改”,“你怎么这么讨厌”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要保护儿童稚嫩的心灵。儿童心理和品德发展尚未成熟,不稳定等特点使学生的某些行为不能准确地体现其发展状况。教师应本着培养人的宗旨,注重儿童的成长过程,应以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少批评,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动态发展中把握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努力做到评价过程的情意化和激励性。
总之,学生就是一切,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一点一滴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都是为了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而只有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扎根学生心灵的德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所接受。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