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反向小综合会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分析
2006-12-29庄瑞杰李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一、总体评价
2006年文科综合卷政治部分,坚持了会考命题的基本原则,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能够从我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2005年相比,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创新。具体表现在:
1.试卷在内容结构、题型比例、总体难度等方面基本稳定,内容上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
2006年高中会考文科综合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0道小题,总分1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总分140分。全卷满分300分。其中,政治学科140分,约占全卷分值的47%。具体内容分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各约占34%、37%、29%,涉及内容基本涵盖了学科各部分知识点,内容比例、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适当。
2.试卷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力求体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反向小综合是一种水平测试,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高中毕业程度要求的考试。因此,考查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去年一样,今年试卷的题目设置仍然非常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坚持了《考试说明》提出的“考查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与其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情况”的要求。
但是,在整个试卷题目的设置上,今年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适当拓宽了思路,使试卷增添了新意。比如,一些试题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覆盖也体现了能力覆盖,力求对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如,36题、48题、50题,在背景材料的选用上,立足于现实生活,走出课本、走向社会,但又通过问题的设计,回归课本,回归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程度,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学以致用”的命题追求。
3.试题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试题对年度间的社会重点热点问题没有回避,在有限的题目里,涉及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农”问题、“十一五”规划、党的领导等重大事件和内容,非常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试题在考查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时,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新意。如:36题,把考查国家职能的知识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的背景下;48题第二问,限定学生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角度回答;50题,将党的领导与“十一五”规划的时政热点相结合,设问的切人新,但又不脱离教材的基础知识。
二、统计数据分析
表2是2006年高中反向小综合会考文科综合试卷(政治主观题部分)抽样统计数据。
(注:本次随机选取样本数:200)
由表2中可以看出,今年反向小综合文科综合卷中,政治学科主观题部分平均分是34.23,难度系数0.57。其中,48题难度系数是0.37,属于较难的题目(其实,这道题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后面将作具体的分析);49题、50题均接近0.7,属于中等偏易的题目。从整个试卷来看,总体难度属于中等偏易。
三、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一)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今年的三道主观题,都是各册教材中的重中之重,是本学科最基础的知识。但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失分关键就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如,48题,题目本身考核的内容在高一教学时并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看到,这一题目的难度系数是0.37,属于偏难题。我们认为,学生丢分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记得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一时学的,距离考试复习时间过长,所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比较陌生,即使复习时看了,但由于对基础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遇到问题难以进行针对性地思考和分析,考试时就只能根据自己记忆的情况随意做答。因此,学生在这道题上丢分比较严重。
49题考查的是哲学上的一个对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题目并没有什么难度,数据分析也表明属于中等偏易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该题得分很高,甚至得满分。但是,阅卷中我们看到也有一些学生不得分。大多数这样的学生都是把这一对子和另外几个哲学对子,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物质与意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混淆。
2.思路不清晰,不能够准确审清题意
48题第二问,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目中出现的“高产、优质、高效”,难以确定该题考查的是教材哪一部分的知识,不能准确再现教材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答,很多学生答非所问。50题考察的是政治常识中的“党的领导”,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即使高考也经常出现。在反向小综合中虽然也以一道大题的形式出现,但是,题目本身难度并不高。但这道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结合时事热点材料设问,有些丢分的学生关键还是对设问没有认真分析,有的还受背景资料的干扰,答偏了。
3.学生缺乏基本的学科能力
反向小综合命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仍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从阅卷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诸如只是迁移和应用能力差,角度狭隘,思维不够活跃,社会学科知识不足、人文素养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很多学生对背景材料不能很好地理解,缺乏从背景材料中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所给出的材料不会归纳,不会提炼,只会照搬照抄,或者干脆弃置不用。
4.答题语言不规范
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够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有的学生对知识点表述不准确,很多只能讲清意思,同时答题时语言不够严密,有漏洞,因此丢分的也比较严重。如48题,一些学生把“农业产业化”答成“农业化”;50题,很多学生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答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二)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今年反向小综合试卷(政治)难度并不高,但在不同题目上学生的表现还是有差别的。根据阅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对今后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在今年的试题中,绝大部分考的都是课本主干知识,即使是运用时政热点,也是回归教材进行设问。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基础概念和基本观点,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在答题时才能够思路清楚,避免与其他知识点混淆(如第49题)。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科书,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知识。
另外,还要研究《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试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和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提供给学生或指导学生搜集足够大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能力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考试时正确地理解题意;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专业的学科术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使用规范、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来答题;引导学生学会找准答题角度,很准确地切入答题点,切忌模糊行事;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够做到思路清楚,语言简洁,逻辑严密。
3.复习过程中要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二复习时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各科齐抓共管、齐头并进,许多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超负荷的训练往往适得其反,从训练效果方面考虑,政治科训练应改变拉大网式的搞题战术、盲目的“地毯式轰炸”。教师要对各种试题进行精选,精心地选取学生感到迷惑的、典型性的试题进行训练。教师在批阅后及时地进行精心的讲评:①要指出答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②讲评的重点放在阅读材料与审题及命题角度上,让学生逐步领悟分析材料、审题的基本规律与方法;③教师通过分析题型特点和答题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与技巧。教师要举一反三,学生逐步达到触类旁通,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恰当把握热点问题
重视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焦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关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备考所必需的,复习有必要重视时事热点的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时政热点内容过于丰富,所以有必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抓大放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采用专题方式精选精讲,不能贪多求全。另外,对热点时事问题的学习一定要讲清时事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自然地将其与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切忌生搬硬套。
综上所述,2006年高中反向小综合试卷(政治)遵循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坚持了正确的导向,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精神实质,基本能够体现高中毕业水平考试的功能,也有利于对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工作的正确引导。
(责任编辑:李雪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