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圣哲请下神坛
2006-12-29杜颖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文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一、治学的平常理
举例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这章虽是为政篇中的内容,但我觉得把此作为学习方法上由日积月累到游刃有余也未尝不可。例如我们在小学时必须背诵乘法口诀,否则计算乘法和除法就无从下手,初学乘除法时,学生得口中念念有词——背诵乘法口诀。可是到了初中、高中以后,那时就不需要抱着“乘法口诀”了,在计算时大脑里能随时本能地反映出口诀。那么我对学生讲,这就是学习上的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举例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第七》)
这则论语是孔子在告诉我们治学,要以学为乐,以思考为乐。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的人格就是在学习中寻求快乐,在学习中欢度自己的人生。实际上这不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要终生学习吗?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乏的不正是对学习的爱好和以学为乐的精神吗?试想如果有了这种精神,又怎能得不到知识,得不到学问呢?
举例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
这则论语是告诉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如不及”,是学习起来就好像赶不上似的,这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具备这一态度,人在求学期间才能奋进,才能“发愤忘食”,始终会有使不完的力气。“犹恐失之”,是害怕失掉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犹恐失之”,才能“学而时习之”,每天巩固所得,大脑始终对学的东西有所牵挂,才会记忆犹新。
二、修德的平常理
整部《论语》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中也不乏一些平平常常的道理。
举例1: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这六句话的意思是:
爱好仁德不爱好学习,将被愚昧所掩盖;
爱好智慧不爱好学习,将被放荡所掩盖;
爱好诚实不爱好学习,将被歹人所蒙蔽;
爱好勇敢不爱好学习,将被祸乱所蒙蔽;
爱好直率不爱好学习,将被偏激所蒙蔽;
爱好刚强不爱好学习,将被狂妄所蒙蔽。
现在主要说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这句话中讲的正是我们一些中学生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勇敢,什么事都想出风头,遇事头脑发热,讲哥们义气,逞强好胜,意气用事。例如:一个同学打架,同班的哥们全参与。结果呢?所有参与者全被抓进派出所。这其中不乏一些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逞英雄充好汉,一冲动就栽跟头了。这种勇敢不是真勇敢。俗话说:“大勇若怯。”大勇的人看起来很胆怯。看见什么,袖子一捋,我不怕!这种人是假勇敢。人家一讲道理,他就灰溜溜,哑口无言了。尤其是一看见戴大盖帽的警察,吓得溜之乎也。这当然不是真勇敢,因为他不学习,不懂得是非。这种人人云亦云,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道德修养,还必须学习。
举例2: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
在这则论语中,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应该有羞耻心,中央倡导的“八荣八耻”,我觉得正是在强调人们应该知耻。这其中的一些内容已是孔子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的了。社会必须拥有一种羞耻感。就是社会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把羞耻感当回事,因为羞耻感在场,就是人格自尊在场,就是道德在场,就是精神定力和操守在场。羞耻感是一种人性免疫力,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人性的免疫力。
在《论语》教学中,我尝试地讲出平常理,论出平常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走近经典的兴趣。让二千多年前的圣哲和当代中学生做了一次心灵的互访。
《论语》常读常新,常释常新。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