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实践课“一滴水的作用”教学设计及评析
2006-12-29罗少成于江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采用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研究的问题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这个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以下结合安徽省蚌埠市国庆街小学张乃荣老师的“一滴水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的角色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
一滴水的作用
适用年级:六年级
评析:六年级处于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具体化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的成分较少,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知识比较少,综合思维能力还比较低。第二学段为“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综合应用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有实践的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本课例中,张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的一件小事入手,上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综合应用”实践课。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大数量估算的全过程,学会大数量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大数量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评析:活动目的如果能按照以下的方式阐述更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大数量的估算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在从事大数量估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大数量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4人一小组有一架天平秤,一只10毫升的量杯,一个十位计算器,500克生理盐水空瓶一只。
2.10千克的水桶一只。
评析:从活动的工具准备上来看,这更像一节物理或化学实验课。而事实上,在以下的活动过程中,也正是利用了物理和化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天平和量杯进行了重量和体积的测量。在数学课中应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恰好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的要求。
活动步骤:
一、课前谈话
师:咱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同学,这个数据怎么得到的?
生:全校大约有1000名同学。因为有22个班,每班大约45人。
师:如果要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情况,可以从哪些角度去了解?
生1:体重。
生2:身高。
生3:年龄。
二、提出问题
师:少先队大队长发现同学们在学校用水时,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他想写一张宣传标语,张贴在校园内,告诫大家不要浪费水。但是,标语中有些数据该怎么填,你能帮帮他吗?
生:能,是13亿滴水。
师:13亿滴水相当于……
生1:有几车那么多。
师:你看可以装几车,是从什么角度去推测的?
生1:重量。
师:那么13亿滴水相当于多少重?
生2:100吨左右。
生3:我猜大约有13亿立方毫米。
师:你是从什么角度去猜的?
生3:体积。
师:我们有了不同的猜测结果,这些猜测是否可信呢?13亿滴水究竟相当于多少?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呢?我建议大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我们可以先设计好估计步骤,再根据步骤操作,需要工具可以到老师这儿来领取。
评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选择广而告之,目的是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但结合后面的体验环节,如果在广而告之中增加“可以供一个饮用_______”一句话,将会是点睛之笔,更能凸显出广而告之的价值,也更能拉近数学中的大数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发现方法
1.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讨论出估算步骤后再操作;
(2)动手实验时合理分工协作;
(3)填写估算报告,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2.学生活动
3.反馈评价。
(1)明确反馈交流的要求:简洁陈述自己组的报告,说明自己组报告的长处,认真聆听其他组的报告,能合理评价。
(2)交流评价。
小组1:我们取出10滴水重2克。
平均1滴水重:2÷10=0.2克
13亿滴水重:0.2×1 300000000=260000000(克)
=260(吨)
小组2:我们把水装在500克的瓶子里,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瓶?
小组3、小组4和小组1基本相同,估算出的结果分别是260吨,520000瓶。
4.分类、取值。
师:这些估算方案可以怎样分类?
生:小组1、3、4的实验方案都是估算重量;小组2的方案是估算体积的。
师:小组1、3、4的实验方案都是估算重量的,但估算出来的数据不一样,怎么办?
生:算出三个重量的平均数。
师:好,我们把260吨填到大队长写的标语里,这可真帮了大队长一个大忙了。
评析: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之前,教师出示了小组活动要求,使得学生的小组合作更加具体、规范,具有可操作性而非流于形式;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结果汇报,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的小组实践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法和活动结果进行分类汇总,最终获得一致性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师生在互动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四、体验
师:那么260吨究竟有多重呢?
让学生上来试一试10千克水的重量。
师:260吨有这样的几桶?
生1:20000桶。
生2:约26000桶。
师:这些水用车来装,假如每车能装12.5吨,要用几辆车运?
生:21车。
师:如果把这些水运到缺水的地方,就算每人每天吃10千克水,可供1人吃几天?
生:约26000天。
师:约70年。
生:哇!
五、小结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估算的方法,就是先算小的,再算大的。
生2:我知道了每人节约—滴水,全国就会省很多的水。
师: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评析:体验和小结是本节活动课设计的点睛之笔。通过解决13亿滴水有多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体验了大数量数据的估算过程,分别从重量和体积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但是活动所获得的结果260吨及520000瓶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比较陌生的数据,并不形象、直观。而一旦变成了结论“可供1人吃70年”,就变得相当具有说服力,原因就在于转变成了学生可以理解的结论,此外,也可以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还可能从其他的角度来对260吨水进行体验,比如学生可能会通过调查发现260吨水可供一个中小型城市用水1个月等等,获得这样类似的结论,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后也要下一定的功夫进行统计才会得到。当然,本课例中对于体积520000瓶这一结论并未进行探讨,或许是有其他考虑。不过建议还是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探讨。一是给得到体积结论520000瓶的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二是更能丰满本课的内容。比如为了估算这些瓶水的体积,可以请学生首先估计12瓶装或24瓶装啤酒箱子的大小,之后估计出这些瓶水约相当于多少箱啤酒箱的体积……,最终学生可以获得这些瓶水相当于多少个中等规模的游泳池的体积。小结的设计,通过让学生重申对13亿滴水的认识,加深体验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自然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六、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项进行实践。
1.设计一个估算方案,学校操场集会能站多少同学。
2.考察一个果园,估算果园的产量。
3.估计十三亿元人民币堆起来有多高(面值:10元)。
(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他内容。)
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不是在数学知识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现实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实践与综合的要求为“综合应用”,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直面的是近在咫尺的生活中的小问题,但教师却将这样的小问题转化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学生的综合应用活动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学生所进行的综合应用活动学习是一种探索的学习,学生经历一个获得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和汇报汇总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活动过程中学会的主要是探索和研究的方法而非新的知识内容。教师对学生表现性评价也不仅局限于探究活动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活动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华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