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06-12-29陈秀秋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就是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一、培养探究兴趣,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一)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历史剧,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或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学习《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教师可以虚拟这样的历史情境:假如你们穿越时间隧道来到唐朝,你们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你们将怎样生活呢?(要求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学生就会搜索信息,主动探究,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我用筒车灌溉农田,我的粮食产量很高”。有的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丝绸生意,我的丝绸薄如蝉翼,行销全国”。有的学生说:“我也是唐朝的商人,我的店铺里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我通过水路、陆路把商品发散到全国各地”。有的学生说:“我是来到唐朝的阿拉伯商人,我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到欧洲,欧洲人很喜欢”。还有的学生说:“我是唐朝的诗人,我用诗句赞美盛世经济的繁荣”。
  虚拟历史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非常喜欢。
  
  (二)搭建辩论平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学科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正确分析与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指导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讨论和辩论是历史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通过辩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比如,学习“赤壁之战”教学内容时,先请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教师亲自扮演曹操,学生扮演谋士,教师向学生征求意见,赤壁这一仗是否该打?课堂上很快形成了主战和反战两股力量,主战派认为曹操胸怀大志,身边有很多谋士,官渡之战就显示了威力,统一天下是历史潮流,应该打这一仗;反战派认为,刘备有诸葛亮,曹操虽有许多谋士,没有一个比得上诸葛亮,孙刘联军有长江天险,曹操北方兵不习水土等,这一仗不该打。两股力量唇枪舌剑,展开激烈辩论。学生争论的过程,就是对战争的背景,战争胜负原因等主动探究的过程,辩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办法,尽可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培养探究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的单一、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授之以渔,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创造性成果。
  
  (一)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只是带路,教给学生写论文的方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推荐有关书目和相关网站,或是小记者采访身边的学者、专家,完成论文的写作。如学习唐朝历史时,让学生写评价武则天的论文,世界上有三位著名的女皇,请同学们将她们做比较。武则天给自己死后留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就写一篇论文来评价她吧。
  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搜集、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现行历史教材安排了不少活动课,“活动与探究”等内容,目的是通过比较集中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围绕一定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动脑、动口、自编、自导、自演,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也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课时,有的学生非常投入,动了真情,流了泪水,学生通过这样的主动参与和体会,不仅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而且实现了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由于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接受性学习,历史课堂所摒弃教师的讲述是不可想象的。一些超出学生生活经验的历史主题,一些较深层次的历史思维问题,仍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转变学习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但这绝不意味着排斥,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需要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者的有机结合。
  总之,新课程改革,教师既要传承以往优秀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发展与创新,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加速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