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2006-12-29温美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在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堂教学的影响。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要素。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2.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3.抓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4.密切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5.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在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促进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要素
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这样才能使课程整合达到预期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革命的支柱。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抓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资源的科学选择、资源的有效获取和信息资源的评价等问题。
首先,资源的获得方式不同,来源不一,有时格式会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类的资源标准也相差甚远,如果连续播放,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所以,资源库要有组织、有条理,课上展示的材料更要合理组织,不宜直接调用。
其次,教学资源获取后要加强后期制作。一方面画面存在“垃圾”信息,如,不必要的文字、标识等;另一方面如果用资料的片断,应该把此片断截取出来待用,而不宜在播放时现场截取,以免出现干扰信息,影响教学效果;再有,应该把共享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料,经过后期制作,以备后用。
第三,对于信息资源要合理地使用。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会画蛇添足。例如,在课件中添加声音有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影形、声音不配则会产生误导,若声音过量又会不协调。
4.密切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带入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物理教学中的横波与纵波,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与电子云等,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整合”就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又如,传统的数学给人的印象是逻辑推理和计算,有了计算机可以把实验引入数学教学,把计算机的“着色”、“隐藏与显示”、“动画”等功能引入几何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等等;用FLAsH制作数学中关于“圆的形成和定义”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可以把知识学到了。
5.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科教师实施全面的理论、技术、教学设计方法、整合模式的培训。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这是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点、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有:
(1)不断更新能力
教师理解并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结合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主动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持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能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点、潜在优势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策划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教师应在整合的实践中关注并持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应能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持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完成课程计划,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支持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探究性的活动、合作交流等,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
(4)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应该能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及教学资源的有效性;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教学和学习数据,以改进教学促进学习;能运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
(5)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不断地去反思和完善。
(责任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