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回归生活”泛化现象
2006-12-29颜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上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束后,有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人们常说:“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应该说,“贴近现实生活”是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品德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和出发点。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尽可能地反映学生生活的世界的真实面目,以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教学的聚焦、放大,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案例中三位老师在教学有关学习主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都关注到了学习主题中的有关社会问题和现象:追求个人利益.残杀保护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安全意识淡漠,忽视交通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公德缺失,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这些负面的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同时也可能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认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能积极引导儿童“树立道德理想”,使学生对于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精神活动,它是受到现实的生活制约的。过去我们的德育课程往往在一种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且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侧重向学生描绘“社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很少对学生进行负面教育,哪怕生活中这样的现实客观存在。所以,当孩子们接触到实际生活时,往往产生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也很难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向学生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教育学生从情感上、心理上、认识上和实践上接纳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或违心只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拒绝对学生的负面教育,否则学生难以认同的,教师则是违心的。因为在社会道德现实中,道德的美与丑、道德判断的模糊与清晰、道德行为的高尚与卑微,是相伴相生的复杂现象。把—个真实的现实告知学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批判能力的基础。对道德现实中丑恶的批判,是引导学生形成道德理想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对社会道德现实的接纳,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现实负责的人。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意味着让生活冲淡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被动适应生活、迎合生活,把生活和道德教育完全等同,或让道德教育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如若这样,道德教育就丧失了它独特的价值。
二、道德教育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和追求。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生活,但它却并不直接反映这种现实。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去寻求道德精神的满足,这是进步人类的一种本质属性。如果人类对自己只提出与现实相一致的,在现实中完全可以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人类就无法向前发展,历史就只能永远重复。人的本质特性就在于他不能总是去适应现实,而是要改造现实,为达到更理想的目标创造条件,以推动社会前进。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包含对学生进行高于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与培养。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的,不是事实是怎样而是应该怎样。道德这一特性也必然规定道德教育的超越的本质。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使他们掌握:人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这—要旨,就不能称其为道德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道德教育的这种超越性的特性。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各种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确实的矛盾都归之为脱离实际的“假大空”,不能让教学为了贴近现实,而抛弃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用所谓“现实主义”来代替所谓的“理想主义”。否定德育对道德理想的倡导与教育,只要求道德简单地、被动地适应现实,这既违反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违反了道德和历史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
三、如何让教学贴近现实,又不放弃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1.立足现实,渗透理想
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最终也要走向社会现实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应该是立足社会道德现实,培养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人。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培养的人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是有改造社会的道德理想的人。因此,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渗透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应有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想,让他们既能直面现实,又能适度超越。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即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正是激发我们树立新的理想,开始新的追求的动力。人和世界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接近我们的理想所在。
2.提炼生活,寻根究源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他们的思维水平、分析判断事实的能力都很有限,世界观、价值观都还在形成当中。有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事实很难完全理解和把握,如果把现实生活,特别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简单呈现给学生,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问题解决的需要程度出发,对生活现象适度选择,有所提炼。
另一方面,在对道德现实进行批判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批判上,使课堂成为发泄不满和抱怨的场所,而要引导学生究其根源,让学生懂得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去追问: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改进,世界和人是不是还可以更加完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促使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世界的到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作出自己的回答。
所以在课堂上,关键不在于呈现的负面的例子是不是太多,而在于老师是否考虑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有没有选择合适的事例,有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产生这样社会现象的原因,去讨论如何才能减少或杜绝这些现象,“我”面对这些能做些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做。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引导和提示,比如:一方面是残杀动物者的利欲熏心,但另一方面是一些动物保护者为了保护动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交通意识的淡漠者大有人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的交通法规的出台,驾驶执照的严格发放都反映出人们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越来越强;破坏公共设施缺乏社会公德的人有之,但人们的文明水平正逐步提高,采摘街心花园中鲜花的人越来越少就是证明。让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认识能基于现实,又能不断的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真正形成对道德理想自觉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