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六注意

2006-11-24侯书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全诗典故友人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寻诗词的主题呢?我们可以着重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注意诗词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另外,如标题中的“怨”(《闺怨》)、“愤”(《书愤》)、“哀”(《哀江头》)、“哭”(《哭李商隐》)、“喜”(《春夜喜雨》)、“思”(《静夜思》)、“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赠汪伦》)、“别”(《金陵酒肆留别》)、“答”(《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的内容。请看一首: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标题中的“喜”和“别”是要特别注意的,它们标明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和眼前的生活状况。诗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同外弟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七八句转入“言别”。诗人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像出一幅外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外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内容诚如标题中的“喜”、“别”二字所标示的。

二、 注意诗词所选意象的“冷”“暖”、“明”“暗”色调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借助于意象来传达感情,这意象或为自然景观,或为人为景观,总之,天地间的一切都可纳入诗词中作为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因此,鉴赏时首先要体味所写之意象的“冷”、“暖”、“明”、“暗”之色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可见境地的凄清,这一“稀”之“冷”色,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的“春色”,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这“春色”之“暖”色,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处不在的优美的别情。再看下面一首: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的颔联属于景物描写。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光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漂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深竹”、“浮烟”,景象多么凄凉,色彩是多么黯淡,诗人正是通过带有悲凉、孤寂、伤感色彩的意象,渲染了和友人在客馆中叙谈时那种悲凉黯淡的惜别之情。

由此看来,欣赏古诗词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意象色彩的“冷”、“暖”、“明”、“暗”,摸准意象的脉搏,便能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意象正是诗人感情的外在物化。当然,也有以乐景(“暖”、“明”色调)写哀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用“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之景,反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也有以哀景(“冷”、“暗”色调)写乐情的,如高适的《别董大》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凄凉之景,反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对于这类反衬手法的运用,这还得联系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和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推测,这里不再赘述。

三、注意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请看一首: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颈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四、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请看一首: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五、注意诗词中典故的含义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六、注意诗词的注解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释,这些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请看一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侯书香河北省清河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全诗典故友人
致友人(组诗)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劝学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