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中我对合作学习的应用与思考
2006-11-24王登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并创造性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实践中,多数教师还是不能正确把握,不能行之有效地应用课程标准理念。出现了“高消耗、低收效”的场面。我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对组织的观摩课进行学习思考,这些教学活动都把小组讨论这一合作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还不成熟,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教师的指导抓不住重点。师生之间不能有效互动,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自说自话,没能实现学生之间合作,也没有与教师合作。教师的活动仅限于翻看自己的教案和维持课堂纪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指导、合作处于无序壮态;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合作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下面就几点问题提出探讨:
一、确定是否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前提条件应该是只有当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者需要多人的协作才可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且独立完成的效果也是最佳的,就没有必要制造学生相互打搅的机会。因为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即具有多角度的理解或答案。如果课堂上出现不适合小组讨论的内容也组织小组讨论,甚至大量使用,会导致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泛滥。
二、小组分工明确,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职责的基础上体现相互合作。小组讨论或者几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活动,需要每位成员都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或义务。例如,小组讨论时要有人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小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 。每项职责都很重要,所以小组成员需要分工时已要合作,特别是刚刚组合成新的小组,成员之间更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才会逐渐顺畅起来。另外,小组成员的分工采取轮流转换的机制,以保证成员都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另外,学生具有小组的角色意识绝对不是通过一次讨论就会形成的,需要教师具体、适时的指导,如先明确小组分工和职责,或者请其他同学来帮助补充或修正等。
三、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作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迅速要求学生回答。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转过身后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处于失语的状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些学生趁此机会向四周张望,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此时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或观点,因为教师要求开始讨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转身时刻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仓促。在教学实践中,只稍加注意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如提出问题后教师没有说出是提问还是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时,学生关注的是问题本身。如果紧跟问题就提出教学方式,便给学生增加了干扰因素。特别是一些听惯了别人观点的学生,只要教师说出小组讨论这几个字,这个问题就想也不想了。另外,还有一些策略也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学是高年级的学生,是否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并写下要点。每位学生的思考深入了,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也必然会提升相互讨论的效果。
四、小组讨论应该避免各自的独白,避免每次小组讨论只是少数“精英”的对话,需要产生真正的对话。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每次小组讨论后,大多数都是两、三位“声音大”的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偶尔很少发言的“看客”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难插话。对于这种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指导。首先,让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尊重,让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学会尊重别人,要给没有发言的同学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有意识地征询别人的意见或看法。只有这样,小组间的观点才会发生碰撞、启发出更多新的观点。也就是说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或观点。所以,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或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每位参与讨论的成员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于不同之处要探究其原因或根据,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只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指导,就会产生明显的讨论效果。
五、适当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另外,教师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短,否则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达不的目的,而且浪费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也浪费时间。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停止,也可以采用更民主的方法,让学生举手表决决定终止的时间。只有这样尊重实际情况,不要勉强执行事前的安排,不违背教学规律。避免出现学生刚刚进入讨论的状态教师突然要求讨论结束,或者学生已经无话可说,教师却让学生无话找话说以拖延到预计的时间。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愿承认错误的心态在作怪,好像是自己刚刚说出去的话怎么又改变了,觉得很没面子或者让人觉得课前没有备好课。按照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地调整教学时间,甚至教学目标、内容或方法,尊重事实,做出及时调整,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相反,无视实际,才恰恰是问题。
六、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形成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小组讨论的价值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特别是在我国班级人数严重超标的情况下,无疑比有限的课堂提问创造了更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应该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的同时,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非常重要。而要真正体现这方面的价值,就需要每个小组的提炼和概括好各自的观点,才可能产生第二层次的“碰撞”。所以,指导学生总结或概括小组的主要观点至关重要,同时也要组织好小组之间的“对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不会发表小组的讨论的意见,有的是在重复小组每位成员所说的话,有的仅仅是对自己观点的阐释。分析原因,是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形式,甚至将其视为点缀和走过场,而没有真正理解小组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并概括本小组相同和不同的认识和或观点,这方面的的问题就会解决。另外,教师可以让没有总结好观点的学生总结好后给老师检查,并在班上展示其成果,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让学生受到了情感教育。
总之,理念不等于现实,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出现偏差也是必然的。另外,在改革的初期,教师关注或模仿的往往只是形式,因为形式是最容易学的,而很难真正理解和充分体现其内涵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的不正确教学模式。这些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这也许是改革本身的代价或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出现问题又是不正常的,因此如何及时地解决问题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王登超贵州省遵义县三合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