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决学生写作中素材贫乏的问题

2006-11-24林仁心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人和事论据议论文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上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总感到没东西可写,自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被逼无奈,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胡编滥造,杂凑成篇。

学生为何在作文时感到无东西可写?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是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不能很好地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写起作文,当然也就感到没东西可写。其次是书读得太少,或读得不精。不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经说:“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伟大雕塑家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熟视无睹,也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所以,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关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事件发生时不同人物角色的种种神态、心理、一言一行及细节表现,进而在写作中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写记叙性的文章时加以充分运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之所以让读者感到真正的亲情美,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完全得益于作者对父亲为我买桔子时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的仔细观察,正是父亲下车后,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下月台,过铁道,又艰难地爬上月台等一系列的动作感动了作者,从而又在文章中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了父亲的“背影”,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动了读者,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读过柳青《创业史》的人都会记得梁生宝买稻种那段,梁生宝为了集体买稻种,在餐馆用餐时打开重重包裹钱币的布和纸,最后取出一张五分钱的人民币买了一碗面糊的细节,作者也同样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应当强调学生写“日记”或“随笔”,将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同样要求学生注意积累素材,只是积累的方式和目的不一样。写记叙文重在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以情感人。而写议论文则是以事说理,是要用事实、数据、或名家名言做论据阐明道理,表达作者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到的事实、现象,包括从报刊、影视媒体中看到的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总结归纳出道理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论点,论据和论证及其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材料,作为论据,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服务。这就需要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报纸、影视媒体(如报纸中的“街谈巷议”,和电视中的“焦点访谈”“新闻110”等栏目),(如“名家名言”)书本上多收集积累材料,作为论据,使所写的议论文论据更加充实,论证更加有力,论点更鲜明突出。

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是很有限的,即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很有限。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了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社会生活,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达到“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地。

事实证明,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许多学生看了“焦点访谈”或“新闻110”以后,会主动把感兴趣的事实纪下来,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正反两方面事都能认真观察,记在日记本或“随笔本”中,并加以短评。学生对素材有了充的选择余地,真正体会到“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的深刻含义。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能力也随着社会见识的增加而提高了。

(林仁心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

猜你喜欢

人和事论据议论文
画与理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中国地铁60年
——人和事》出版发行
已过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我永远不会忘记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