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006-11-24邱红霞
最近,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教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团中央书记周强同志也表示,要帮助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什么是荣辱观?古人云:“知耻近乎勇。”荣辱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子,它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要求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接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特别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后,道德、人格、价值观、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越来越被淡化。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各校、各位老师把德育的发展放在了智育之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兼有道德品质、价值观、荣辱观教育等方面的的教育功能。
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有力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宝。05年以来,香港等发达地区在输入人才时,把语文知识列为必要条件之一,可见语文知识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有力工具。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当学生在学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时,将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严的影响,在学习《谈骨气》时,就会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融入荣辱观的教育中去,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榜样性,发挥其感染力强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凡是语文教师都知晓屈原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众多名人志士体现了高尚的人格,但如何以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感染学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呢?我认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才能逐渐促进个人的道德转化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寒春事为契机,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最后,调动学生情感,以中国一代青年为名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
第二、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认真、细致、谦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荷花淀》、《邓稼先》、《纪念刘和珍君》,这些篇目的人物形象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质。如果语文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信、勤劳、谦逊等积极的性格,就会促进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改变,能正确正视自己,避免形成自私、懒惰、守旧、骄傲等不良性格。
第三、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律己精神。
于老师在《熏陶感染塑心灵》中说,励志可以从抓文中关键词句入手,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有励志的良好的条件,能激发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能强化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培养学生有着巨大的作用,如《水调歌头·游泳》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豪迈的句子,可以与学生共勉。
第四、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语文知识,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文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加之,语文教学具有将读写结合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时是作文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学生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先乐而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更大作用。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这种认为不无道理,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写《助人为乐记》、《妈妈为我而笑》、《诚信可贵》等作文就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学生写出声情并貌的文章,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
(邱红霞广东省广州市团校)